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媒体称“致青春”已成生产力 批国人陷全民矫情(5)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16日 11:0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致青春”不是万能的疗伤药

  记者手记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部小说《上来透口气》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主人公乔治·保灵是一位推销员,不甘于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状态,猛然做了一个大胆决定——重回童年生活的小镇,拥抱往昔的美好。对他来说,记忆中家乡的点点滴滴都无比珍贵,是他摆脱现实所有庸碌的解药。然而,当他真正抵达那个让他为之魂牵梦萦的故乡时,所有的一切都令他大失所望,记忆中的良辰美景已是一片破败。

  这确实让人沮丧,主人公非但没有真正透一口气,就连记忆中的美好也被彻底摧毁,更添惆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当年奥威尔笔下的伤心——怀旧貌似一根随手可触的救命稻草,但真正抓在手上时,又显得那么脆弱。

  今天,怀旧情绪大行其道,每个人好像都依赖“致青春”来抚慰生活中的无奈和挣扎。80后一代曾经目睹50后的父母深情唱起前苏联歌曲,津津乐道过去的美好,他们也曾在礼品店里,争相购买各种以怀旧因素为卖点的设计产品,那时他们是通过想象,触摸到怀旧的质地,但是“曾经沧海”的真正滋味,直到今日,当他们不得不面临生存的困惑与岁月的残酷时,才得以体会。现在,这一代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正经历时间流逝的消磨,承受社会结构转型的代价,满目皆是改变。可以说,如今80后的“致青春”,致敬的是真正牵愁惹恨、属于自己的青春。

  随着现代社会的剧烈变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已经无法像乔治·保灵那样重回故地,找到承载记忆的具体存在——老房子、老玩具、老商铺等等。时光无法倒流,故梦难以重温,于是影视作品等扩散性极强的艺术方式,便通过各种物件和场景的重现,刺激人们的敏感神经,让年轻人无法抗拒,乐意为“那些年”和“致青春”买单,顺水推舟地创造了无限商机。

  但是,如果一个人把怀旧当作万能的精神疗愈方式,便和乔治·保灵面临共同的危险——陷入更深的绝望。情绪不能掩盖理智,生活不能因怀旧而停滞,如果人们总是轻而易举地被怀旧所挑逗,进而沉沦、不能自拔,那是对鲜活生命变相的亵渎,也是缺乏勇气和智慧的明证。让怀旧止步于善意抚慰和趣味共享,避免成为思维枯竭的信号,让人们从过往中获取经验,珍惜缘分,怀抱希望从容地步向成熟,实实在在地投入生活,这才是最好的“致青春”。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