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四川大凉山童工调查:一个村庄一半学龄儿童辍学(2)

2014年03月26日 01:42 来源:央视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大凉山村庄一半多娃不上学 称读书没用宁愿打工  来源:中央电视台

    乌尔中田 美姑县巴普镇中心校校长:

    不要让你们的小朋友在学校期间,就跑到外面去打工。

    解说:

    开学报名这天,中田校长不敢开机,因为有很多家长来求情,希望孩子能到这里寄宿。

    乌尔中田:

    求了我两年,为什么不答应呢?因为我们确实住房比较紧张。二是他这个小孩比较小。

    记者:

    每天您送孩子来?

    中心校学生家长:

    对。

    乌尔中田:

    就住在那个山坡后面。

    记者:

    送孩子上学路上要多长时间?

    中心校学生家长:

    两、三个小时,没天亮就起床了。

    解说:

    中心小学寄宿名额有限,下铺的孩子两个人挤一张床,也只能容纳600多个孩子。而价远地区住宿的还有300多个孩子。孩子们宁愿每天上学来回走三四个小时。

    中田校长说,他很不得把自己的办公室都改成学生宿舍。在家长的求情下,校长最后想办法,协调两个孩子本学期先住到宿舍管理员那里。

    中心学校学生:

    谢谢。

    记者:

    寄宿的名额有限。

    尔日呷铁 美姑县教育局局长:

    我们现在只有8980个(名额),实际我们需求量在两万。

    记者:

    剩下那一万多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这个可能失学。

    尔日呷铁:

    肯定是有难度。比如说走读这个对我们的安全肯定是有影响,因为主要就是我们的地方财政,可以说很困难,解决不了。因为省州下给我们的只有8000多人,我们县上自己自筹了1000人(名额)。

    解说:

    在美姑县,全县只有两所幼儿园,绝大部分妻子都没有进行学前教育。而美姑县也是大凉山区最后完成普九的县,直到2009年才完成普九教育考核,2013年之前的12年,美姑县当地的高中竟然没有考出过一名本科生,直到去年,县高中才出了两个本科生。

    尔日呷铁:

    老百姓为什么对教育持怀疑态度?老百姓不讲什么过程,最终他只看结果,高中我考上了几个大学生。

    解说: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美姑县还采取了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举措,开创县高中驻市模式。把县高中搬到条件好的西昌市,孩子们集体去那里求学,为的就是能留住好老师。

    主持人白岩松: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可能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是很长的时间所累计形成的,但是想要把它改变,那就是病去如抽丝,是一个非常缓慢的程。但是你得先了解它的病状,我们来看它的病状,体现在四个弱,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这就留下了一个隐患,因为这里涉及到双语,有很多彝族语言的环境,由于没有学前教育它就很难接轨,进了小学就会出现一些费劲的状况。

    乡村教学点薄弱,因此让孩子很难有热情,即便有经济条件,最后也不愿意学或者说也学不出某种好的结果。另外中心学校容量有限,这样的话敞开的口子又窄。最后,高中升学水平薄弱,上不了大学,因此也没有吸引力。更重要的一点请注意,到了高中就不再是义务教育了,因此很多人不上高中,没有一个很强的吸引力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个时候就担心了,在病去如抽丝的过程中,显然需要转变观念,也需要夯实很多的基础。

    转变观念比如说,应不应该有社会资金的介入。包括为它村子里请优秀的教师,有人赞助,给他提供每个月的工资,或者说是兴办幼儿园等等,但是加起来必须思路转变,否则的话我们会拦得住孩子们重新走上打工的路途吗?这一点记者也在观察。

    解说:

    虽然年初,凉山童工从深圳遣返的新闻引起热议,但对于同样在深圳打工回来的16岁女孩阿紫来说,这一切,她都不知情。她说,帮家里干完农活,就要回深圳工厂了。

    记者:

    我看村长家离你们很近,你们村里最近有没有人宣传过童工不能出去打工?

    阿紫(化名) 美姑县布托县依洛乡:

    没有。

    记者:

    有没有老师到你家问过你为什么不上学?

    阿紫:

    没有。

    解说:

    这是阿紫珍藏的同班小学毕业照,合影中并没有她,因为小学中途她就辍学了。当时父亲去世,家里四个孩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3岁的她先去新疆摘棉花,后到了深圳的工厂打工。

    记者:

    这是在新疆照的呀?

    阿紫:

    五点多,五点半到六点左右起床,下午两点多才吃午饭。

    解说:

    谈到工厂不能雇佣16岁以下童工,阿紫一脸忙茫然。她在深圳的工厂六、七百人,一半多是彝族老乡,大多是工头介绍来的,童工也不在少数。她的宿舍就有三个未满16岁的女孩。

    阿紫:

    像我们这里的,做事手脚快,勤快,十五、十六岁这样的特别多。

    记者:

    你没有见到有人来查你们童工的情况?

    阿紫:

    没有。在(深圳)干了两三年,都没有人来查过,进厂的时候,介绍我们进去的人可以帮我们身份证的。每天早上八点,上到十一点半下班,就半个小时吃饭,十二点上班每天13个小时(工作)。而且是站着做事。

    解说:

    阿紫说,实在累了就请一天假。她从没有去深圳的景点玩过,唯一的爱好是照便宜的艺术照。

    阿紫:

    照12张就10块。

    索玛花爱心小学小品《童工风波》:

    你是怎么从那些童工身上赚钱的呀?

    他们一小时十块钱,我从里面抽出两块钱的工资。

    解说:

    小品中,包工头克扣童工工钱的情形在现实中也有映照,高中生石子和木西十四五岁时都曾经跟包工头去打工,后悔之后,才回来上学。

    吉巴石子 美姑县美姑中学学生:

    厂里给他们(正常工)一个小时开十几块,他们就给我们七八块就这样的。

    吉则木西 美姑县美姑中学学生:

    (包工头)连自己的亲戚从这边带过去,再转到一帮人手里面。

    解说:

    现实的尴尬是,明明找到带孩子打工的包工头,公安部门却没有办法处罚。美姑县公安局副局长说,自己亲戚家的孩子也曾被包工头带去打工,但是处罚包工头没有法律依据。

    阿海拉机 美姑县公安局副局长:

    不符合立案的条件。2011年的时候我们把地方的(包工)老板都关起来了,但是没有办法处理,都放了。没有法律规定,在这方面是空白。

    解说:

    阿紫过两天就要回深圳的工厂了。这天,她给工厂的同事打电话,问问最近工厂有没有人来查童工。

    记者:

    你们的工厂现在有没有相关的行动来,清理一下有一些人是童工?

    阿紫:

    她说没有这回事。

    主持人:

    其实他们很想去,但是法律明确规定他们不能去。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架一个桥梁,让他们心甘情愿不愿意去,而且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否则就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接下来我们要请教一位专家,这位专家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的总干事候远高,而且要特别强调一下,他可是土生土长的美姑县人,而且就是大凉山人了。

    候教授您好。

    候远高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总干事:

    您好。

    主持人:

    您回望家乡,研究很多贫困的山区,偏远一点的,它的孩子辍学率比较高,核心的原因是什么?

    候远高:

    还是国家对于贫困地区乡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单靠国家级贫困县,它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学校都能办好,也不能聘请到那么多合格的老师,所以核心问题还是国家的投入严重不足。

    主持人:

    但是换一个角度说,可能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它要花的钱很多很多。在这里是否需要现在有新的思路。如果你要是当地的教育局局长,你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候远高:

    我觉得可能还是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加大投入,比如不光是省州财政,国家财政应该加大投入。我觉得应该搞一个村小建设工程,国家财政拿出大笔钱来,把这些村小都真正修好,还要增加公办教师的名额,把村小的代课老师全部替换掉。

    另外就是加强社会的投入,我觉得村小应该放开思路,让社会来办学,让更多的慈善公益组织、企业来支持把村小办好。我觉得吸收社会资源也是我们现在可以考虑的选项,现在确实有很多机构开始把关注点关注到援建村小,外面的资源越来越多了。

    主持人:

    候教授,其实我个人的感觉。如果当地的政府部门包括教育部门可能也非常着急,但是如果要是四平八稳地按常规思路进行的话,恐怕孩子还会有很的时间要成为受害者,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思路。你观察,现在你回望你的家乡是否有一些新的动作已经开始做了?

    候远高:

    我们现在和美姑县政府商量,能不能把一些村小和民间组织一起合办,也就是政府把政府的资源投进来,我们再争取社会的资源,一个机构负责几个学校,自己去修学校,接收资源就修学校,请那些执教的老师或者政府去援建。

    主持人:

    好的,时间的原因,候教授我们就说到这里的,非常感谢,希望尽早地发生改变。

    还是要回到就业有位来这个公益活动,从昨天就已经拉开大幕,今年又会是一个非常难的就业季。去年我们就做了这样的活动,而且有50多万人通过这样的平台投递了简历,请继续关注。

    (原标题:《新闻1+1》2014年3月25日完成台本——《大凉山:不能让教育着凉!》)

【编辑:陈海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