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耕地日益疲惫负重过大 需告别粗放施肥时代(2)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8月03日 15:2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

  土壤之忧

  坏消息是,随着化肥持续巨量的投入,它的神奇魔力也释放到了尽头,在(玉米)亩产达到700公斤后,无论孙金友如何增加投入,粮食产量也只是原地踏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白由路解释这一现象说,作物产量与肥料的关系是抛物线关系,肥料的科学使用可以使作物增产,但当施肥量达到一定限度后,产量就难以再有新的突破。

  以氮肥为例,从1998年到2013年,全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增长接近200%,但单产水平却只提升了50%。同时期英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不及中国的85%,单产却是中国的1.3倍。

  问题远不止如此,在粮食产量达到高峰后,孙金友发现,越来越多的土地渐渐地“瘦”了起来,土壤越来越硬。“大土坷垃越来越多,有的坷垃硬得像石头,踩都踩不碎。”他说,过去一锹土能挖出几条蚯蚓,后来也难觅踪影。

  这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土壤本身是一个活性的生物体,但长期单一的化肥投入以及有机肥的不足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下降,进而造成土壤的板结。

  “微生物的食料主要为有机碳,它需要一定的有机肥来提供食物,以保证持续繁殖的能力。”北京房山区农科所副所长朱文解释说,“有机肥的长期不足甚至缺失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导致本来充满活力的土壤日益僵化和死板。”

  但事实上,在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中,并不缺少有机肥利用的经验和方法。

  在珠三角地区,农、牧、渔、副结合的基塘生产方式在17世纪就已成熟。西北关中地区,中国农民创造了粮、草、畜相结合的农牧生产方式。

  正是这种重视物质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保证中国农田虽经数千年耕垦,却未出现地力的衰竭。

  然而,在工业战车全面进攻,农耕文明步步退缩的时代里,作为传统农业的遗产,有机肥料在中国不断丧失领土。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绿肥种植面积已经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目前的7680万亩,降幅接近6成。理论上本应“融合发展”实现双赢的化肥和有机肥,实践中却演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取代。

  甚至单纯就化肥投入而言,也常常厚此薄彼。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出于过度单一的产量要求,农民们更加青睐增产效果明显的氮肥、磷肥,钾肥常常受到冷落,至于钙镁锌铁锰等中微量元素更是不受待见。

  从植物营养学的角度分析,植物体内一般含有16种必需营养元素,氮磷钾是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三种,被称之为大量营养元素,其他需求量较小被定义为中微量营养元素。

  其实,土壤施肥与人类饮食有着相同的道理,氮磷钾相当于大米、馒头这样的主食,钙镁硫就是蔬菜,铁锰铜锌等发挥着油盐酱醋的功能。尽管主食是促进人成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但长期只吃主食也必然导致营养结构的失衡。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土壤的地力基础本身就很薄弱。以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含量为例,全欧洲超过一半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3%,中国的平均水平为2.8%,其中还有超过6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水平低于2%。

  另一组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国内耕地承受的压力,欧洲复种指数一般低于90%,中国则达到130%。

  北京土肥站站长赵永志以两个地区的人种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欧洲人身体健壮,人高马大,营养丰富多样,一天工作八小时,每周有轮休;中国人本身体质基础就不如人家,而且营养单一,每天加班,还不能休息。”

  由此,负重过大的中国土地日益疲惫——在土壤最肥沃的东北黑土区,有机质正在急剧下降;重要的粮食产区华北平原变浅趋势日益明显;困扰南方及东部地区多年的土壤酸化问题更加严重;而西北及沿黄灌区次生盐渍化的难题依然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农民往往选择更多地投入化肥,以加大对土地的刺激。赵永志介绍,在欧洲和美国,土地和投入品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比例一般是6:4,在中国恰恰相反,土地贡献不足4成,主要还依靠化肥投入。

  这位长年在农业一线推广科学施肥的专家提醒:“中国亟需提高耕地质量,这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不能一味依靠化肥这种外部因子的投入来保证粮食安全,要推动土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就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施肥方式,控制化肥的过量施用,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同时,增施有机肥料,平衡单一化肥投入的副作用,不断培育和增强地力。

  测土配方

  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认为,无论是从现实条件还是国际经验,最现实的途径还是测土配方施肥。

  所谓“测土配方施肥”,其实就是土壤问诊。“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赵永志说。

  2005年,中国开启测土配方的试点,2006年则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时至今日,这一农业技术已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区县。

  不过,和很多初衷良好的政策一样,由于政策设置以及落实机制中的诸多瑕疵,测土配方施肥在不少地区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长期处于试验示范的状态,大部分农民尤其是家庭经营的农户难以享受这样的服务。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投入与产出效益的不对称,农民尤其是分散的农户对这一技术缺乏足够的兴趣。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