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2020年07月18日 12:1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藏族阿妈体验“新鲜事”:道路平坦,可以转身倒着走
    图为甘肃陇南市武都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坪垭藏族乡,藏族孩童在新家门前玩耍。(资料图) 杨丽君 摄

  中新网兰州7月18日电 (记者 殷春永 闫姣 高莹)进入伏天,藏族姑娘李吉地卓玛家的小卖部生意转好,看着孩子们怀揣书本来店里,她羡慕地说,现在的娃娃赶上了好时候,住楼房,有学上,还有钱花。

  李吉地卓玛是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村民,这两年才整体移居到山下。未搬迁之前,他们的家都建在半山腰,地形以九沟八梁为主,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居民未能走出贫困。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当地对该乡镇8村1236户实施整体搬迁。这是甘肃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建设项目,在甘肃创造了整乡搬迁的先例。

7月中旬,航拍位于白龙江畔的坪垭藏族乡,呈莲花状。 高莹 摄
7月中旬,航拍位于白龙江畔的坪垭藏族乡,呈莲花状。 高莹 摄

  半山腰村民移居“莲花房”道路平坦体验倒着走

  搬迁后的坪垭藏族乡坐落于白龙江畔的一处山脚,藏红色与白色相间的屋子呈阶梯状整齐排列,栽种于房前屋后的植物已满眼绿意,派出所、公共服务中心、卫生院、幼儿园等都有设置。从高空俯瞰,房屋整体呈“莲花”状,取自藏族的“十四颗佛珠”和“莲花永驻”之意。

  而此前,临山崖而建的房屋、怕塌陷用木头撑起的道路、靠“人背畜驮”而饮的砂石水……这些都是村民司空见惯的。“现在好了,自搬至山下,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出行十分方便。”村民卯仁谢说,他们还住上二层楼。

  年逾六旬的藏族阿妈格桑旺姆一天最惬意的,便是吃过晚饭,带着孙子走上街道,看看花赏赏景。道路平坦,她甚至可以转过身倒着走路,这是她搬下山后体验到的“新鲜事”。

  除此以外,格桑旺姆还和乡里其他村子的妇女交了朋友。茶余饭后,她们相聚在一起聊天、散步,不同于此前山上的“谝闲传”(闲聊),现在她们聊得都是“做些啥事儿”,“谁家脱贫了,是通过打工还是做生意,我们好学一学”。

  卯仁谢将大伙生活、思想的变化看在眼里。他说,现在大家更讲卫生了,懂得上进了,最重要的是脑子变灵活了。卯仁谢做了点小生意,挣了些钱,日子越过越好。乡里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后,他还打算开店售卖一些藏族服饰及小饰品、香烛等。

图为搬迁后的坪垭藏族乡,房屋整齐地排列。(资料图) 闫姣 摄
图为搬迁后的坪垭藏族乡,房屋整齐地排列。(资料图) 闫姣 摄

  赋闲在家的残疾小伙有了“营生”

  “或许,我也可以自己挣钱。”身患残疾的王建干从前赋闲在家。2018年11月,他在父亲陪伴下,前往新居旁边的扶贫车间咨询务工之事,很顺达,报名后参加了培训即入职。自此,他成了一名“上班族”有了“营生”。

  该扶贫车间以“合作联社+公司”的模式,生产销售宾馆洗漱用品、旅游商品、服装鞋帽、毛绒玩具等。都是手工活,王建干做起来并不吃力,因为努力上进,他的业绩突出。

  “每月底薪有2400元,加上提成,最多的时候,可以挣3000多元,差不多和我父亲在外打工一样多。全家人的生计,现在我能扛起一半。”王建干笑了。

  在扶贫车间内,李三舟曼熟练地用缝纫机缝制酒店用拖鞋。以前她围着锅台、灶台转,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全靠丈夫外出打工。而今,她一个月就能赚3000多元,和丈夫供两个孩子上学也没多少压力。

  为了让搬迁而来的坪垭人过得更好,今年,搬迁安置点背后的山坡上,后续产业示范园就开始加班加点施工。

  坪垭藏族乡党委书记王思保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有了产业的支撑,村民就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前,产业示范园已引进3家企业,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千人以上就地就业。

图为坪垭藏族乡村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资料图) 杨建辉 摄
图为坪垭藏族乡村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资料图) 杨建辉 摄

  深山藏族学子“遇见”山外世界

  移居之后,坪垭乡的居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过上了舒坦的生活,随之而来的“心事”便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村民们都希望自家孩子能通过学习出人头地。

  上课时间的每天早晨10点左右,坪垭中心小学都会传来阵阵歌声,学生和老师们手牵着手在操场跳锅庄舞。

  学生刘浩杰说,新学校的教室很亮堂、干净。不同于山上旧学校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他们现在用多媒体上课,“能通过图片、视频见识到更多大山以外的世界”。

  学校校长王文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间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实现了“智慧教学”。校园环境好了,学生多了,教师也渐渐多了。

  目前,学校整合了全乡40多名专职教师,教授包含语文、数学、美术、体育、英语等10多门功课。

  “以前因为老师少,所以每个人都是‘杂家’,什么都教。”从教多年的孟国良是数学老师,他对比前后教学变化说,如今,老师只专心教授一学科,有更多精力和时间研究教学内容。(完)

【编辑:苑菁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