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养驼人李博:从“沙漠之舟”到“产业之舟”

分享到:

“80后”养驼人李博:从“沙漠之舟”到“产业之舟”

2022年09月02日 1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80后”养驼人李博:从“沙漠之舟”到“产业之舟”
图为李博参加中国骆驼大会。 李博供图

  (奋斗者·正青春)“80后”养驼人李博:从“沙漠之舟”到“产业之舟”

  中新网阿拉善9月2日电 题:“80后”养驼人李博:从“沙漠之舟”到“产业之舟”

  作者 张林虎 徐爱翔

  “从古至今,温顺善良、忍辱负重的骆驼是阿拉善人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我心中,骆驼不仅仅是阿拉善的‘名片’,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80后”养驼人李博来说,骆驼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收入上的增加,更是精神上的激励。

  阿拉善有超过5000年的骆驼驯养历史。著名的曼德拉山岩画中,有关骆驼形象的生动刻画告诉世人,阿拉善是双峰驼最早的驯化地之一。2012年11月,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授予阿拉善盟“中国骆驼之乡”的称号。

  初秋时节,夕阳西下,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一家奶驼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内,一峰峰高大的骆驼仿佛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声,李博抱着饲草走近围栏。数十峰骆驼迅速围拢过来,亲昵地把头靠向主人。

图为参军时的李博。 李博供图
图为参军时的李博。 李博供图

  35岁的李博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当过企业管理人员,也曾在事业单位端过“铁饭碗”。2013年,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搞起了奶驼养殖,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阿拉善人喜爱骆驼,有着代代传承的丰富的养驼经验,阿拉善境内沙漠戈壁纵横、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特殊的自然环境更是赋予骆驼生存繁衍的条件。

  “无边瀚海人难度,端赖驼力代客船。”千百年来,智慧的阿拉善人民头顶湛蓝星空,脚踏黑戈壁与金沙漠,与骆驼相依为命。

  然而,李博的养奶驼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刚开始不光缺经验,还缺资金,那时候真是举步维艰。”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李博感慨万千。因资金短缺,他连搭建驼圈的各种材料都是从废品收购站“淘”来的。

  为节省开支,养殖基地的各种土建工作都是李博和家人动手完成的。

图为李博为骆驼挤奶。 徐爱翔 摄
图为李博为骆驼挤奶。 徐爱翔 摄

  在李博的想象中,养奶驼和养普通骆驼没什么区别,只要用心付出,肯定能有所收获。然而,到了真正养起来他才发现,要把一个普通骆驼驯化成可以产奶的骆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骆驼有一定的野性,挤奶就是最难的事情。”一次驯驼时,李博不小心被骆驼踢到膝盖,造成韧带受伤,他只能瘸着打了石膏的腿坚持工作3个月。

  创业初期,李博都是靠人工挤奶,夏天胳膊被晒到脱皮,冬天手被冻到麻木,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事。“骆驼产业发展缓慢,初期驼奶产量低,但开支却很大。”李博指着身后的驼群说,现在它们每天的吃喝拉撒就要3000多元。

  尽管创业之路充满坎坷,李博还是靠着部队锻炼出来的毅力挺了过来。然而,在解决了资金、场地和销路等问题后,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因为缺乏养殖经验,在合作社成立第2年,李博的驼群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第二天就毫无征兆地死了,一死就是20多峰。”这对李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图为李博察看骆驼牙口。 徐爱翔 摄
图为李博察看骆驼牙口。 徐爱翔 摄

  李博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拜师学习、外出考察、总结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社渐渐有了起色。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险些将李博“打倒”。

  “那真是格外艰难的一年。受疫情影响,驼奶没有销路,我便到甘肃、新疆等地寻求合作。可是好不容易谈好的订单,却运不出去,一年下来整整赔了30多万。”李博说。

  李博也曾想过放弃,“每当我绝望地站在驼圈前,看着眼前一峰峰骆驼,它们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老兵,再难你也要咬牙坚持下去。”李博说。

  如今,走出困境后的李博,拥有骆驼400余峰,日产奶300余公斤,年营业额达150余万元。

  “下一步,我希望把养殖经验分享给乡亲们,和他们一起走上养殖致富路,同时延伸骆驼产业链,让骆驼由过去的‘沙漠之舟’变成如今的‘沙漠黄金’,持续带动增收致富。”李博说。(完)

【编辑:刘欢】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