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不要急着对“人肉搜索”一禁了之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新京报:不要急着对“人肉搜索”一禁了之
2009年01月20日 03:23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审议通过,将于6月1日施行。这部地方立法令人关注之处是对网络“人肉搜索”现象明确禁止。其中强调,未经允许,擅自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依据程度可给予最多罚款5000元、半年内禁止上网或停机,以及吊销经营许可证或联网资格的处罚。(相关报道:江苏徐州立法禁人肉搜索 情节严重半年禁止上网)

  由于目下“人肉搜索”风头正盛,甚至入选刚刚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徐州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的做法立即引来了网络热议。

  就这一立法的取向看,它强调网络信息世界个人隐私同样受法律保护,不因网络的匿名性待征而折损。由于我国法律对何为隐私、隐私权的范围、隐私的保护方式等方面都处理模糊,徐州的地方立法因之显出与时俱进的特性。在保护隐私的法律精神下匡正“人肉搜索”可能带来的个人权益侵犯,这无疑是符合法律精神和私权保护的立法取向。

  尽管从“人肉搜索”的成长历程看,先后有“高跟鞋美女虐猫”、“铜须门”婚外情事件、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周正龙虎照事件、海事官员猥亵女童事件、南京官员天价香烟事件等诸多历练,其中不乏契合公众舆论监督的典范之作,但“人肉搜索”这种非规范的信息搜集方式,一直都是“双刃剑”。直至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引发的“人肉搜索第一案”审结,法院判定用“人肉搜索”挖掘个人姓名、住址、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网站如不能及时删除,将承担侵权责任。“人肉搜索”的生发漫游,最终步入了法律规范的视野之中。

  然而,尽管接受法律规范是“人肉搜索”的必然趋势,但徐州立法禁止“人肉搜索”,与其说是要表明立法保护网络个人隐私之势在必行,不如说是表明构建“人肉搜索”一类的公众监督渠道更加迫切。而这是事实上并不矛盾的两个问题,完全可以分头解决。一方面是私人领域的个人隐私权亟待保护,在私权保护意识仍属虚弱的当下,以立法推进网络平台的私权保护,自然值得鼓励;另一方面,是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亟待推进,在公共权力监督仍不充分的当下,“人肉搜索反腐”展现的公众监督热情,自然同样弥足珍贵。

  因此,“人肉搜索”存废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公私领域两个相关却不同的议题。两个原本独立的论题,所以会由“人肉搜索”这样的现象聚合发酵,其前提正是因为我国公私领域的信息立法存在历史欠账。

  一方面,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这样的私权领域,我国迄今还没有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出台,现行法律是通过名誉权涵盖隐私权,来对其采取间接保护。另一方面,公共领域的信息公开近年虽有不少进展,但在涉及官员个人的财产申报制度等方面,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起来。公众要获知公职人员的真实信息,履行公众监督之责,依然存在困难。这正是网络“人肉搜索”成为公众反腐手段的原因所在。

  如此看来,徐州地方立法虽意不在限制公众监督,但“人肉搜索”遭遇的立法阻击,很可能激起公众对于舆论监督与公共参与无力的担忧。在未能建立有效的参与渠道,疏导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监督热情之前,这种公众的忧虑值得深思和理解。在此意义上,“人肉搜索”只是一个药引,它所揭示的公私领域的重大论题,都有待更加精准的制度努力正视解决。

【编辑:唐伟杰
相关新闻

    更多社会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