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休宁:三代“乡村邮递员” 为民众义务送信56载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9日 1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6月28日,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民汪锡熊像往常一下,拿着一沓信件,走在村子的水泥路上,将一封封家书送到村民手上。2004年,汪锡熊从父亲汪恒运的手里接过这份“义务邮差”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九年,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义务邮差”的工作,从他爷爷汪蓉舫手上就开始了,至今祖孙三代已经连续送了56年,从未要过任何报酬。

  【同期】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民 汪锡熊

  我们这个村子比较大,这个村子有300多户,7个小队,(当年)邮递员送信,不可能每家每户他都送去,他又不熟悉。他(看见)我爷爷天天看报纸,他就和我爷爷讲,(能不能)这个信什么的(放)你这里,你要是没事就帮我送一下,我爷爷他讲,那就可以(放)在我这里。他就从那时候他就(开始送信)。

  【解说】就这样,汪蓉舫一送信就是十五年,无论是寒冬酷暑,从不落下。1982年,从黄山市歙县退休的儿子汪恒运回到石田村家中,考虑父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于是帮着父亲每天挨家挨户送邮件,这一干又是二十二年。

  【同期】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民 汪锡熊

  我父亲后来他退休了,退休了他在家里也没什么事干,反正送报纸、送信,到人家家里玩玩,大家谈谈天,也挺开心的。我爷爷去世以后,我父亲他就接了这个班,他就继续送下去。

  【解说】时间如白驹过隙,2004年,汪恒运老人已经80岁了,他的腿脚也不够灵便了,于是他将送信的担子转给儿子汪锡熊。2009年,汪恒运临终前还不忘嘱咐他要坚持帮村民送信,千万不能出差错。就这样,汪锡熊“走马上任”了,这一干又是十九年。

  【同期】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村民 汪锡熊

  我是做体力劳动的,送信辛苦是不辛苦的,反正我感觉到,方便了人家,快乐我自己,我舒服了,感觉帮人家做点事,心里很舒服的。

  【解说】6月21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汪锡熊获“中国好人”称号,祖孙三代56载接力“义务邮递员”,不仅体现了汪锡熊一家优良的家风,也是诠释了重信守诺的良好社会风气。

  【同期】黄山市休宁县石田初级中学教师 汪红兴

  汪锡熊他们祖孙三代,为石田村民义务送信,村里面都是有口皆碑的,大家对他们一家这么多年来义务为百姓送信、助人为乐,这种信守承诺的行为,都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解说】从“雨天一脚泥”到“村村通公路”,从“一封家书”到“随时视频”,汪锡熊祖孙三代义务送信之路,见证了中国老百姓通讯方式的改变,也见证了中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期】黄山市休宁县石田初级中学教师 汪红兴

  当年汪锡熊的爷爷汪蓉舫,当时送信的时候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候交通非常的落后,农村里面到处都是泥巴土路,后来到他儿子汪恒运的手上,那么农村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农村的条件越来越好。现在到了这个(21)世纪初,到了汪锡熊手上送信的时候,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手机的普及,那么相对来说这个报纸、信件慢慢地要减少的一些。从他们三代人的身上可以印证出,我们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民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刘鸿鹤 安徽黄山报道

责任编辑:【罗攀】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