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援霸占中超射手榜 卡马乔感叹国足难觅好前锋

2012年04月10日 0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新赛季中超战罢5轮,各队花重金引进的外援们毫无疑问成为了联赛的主角。“得外援者得天下”,俨然已经成为决定各队本赛季联赛成败的重要标尺。但是在“外援凶猛”的同时,国内球员在联赛中并不抢眼的表现,也成为了今年中超赛场上一个不得不被人重视的问题。

  本赛季中超各队外援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翻开联赛射手榜,稍微进行一下数字统计,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惊人的数字。5轮战罢,目前在联赛中攻进两球以上的球员共有21人,其中除了杨旭、孙可和于大宝三名国内球员之外,其余的18名球员都是外援。毫无疑问,在今年中超赛场上,外籍球员以他们自身的实力和出色表现,完全压制了本应在中超联赛中和他们分庭抗礼的国内球员。

  从本赛季中超联赛5轮之后各队的积分排名来看,引进得力的外援,成为了各队能否在今年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目前联赛排名前六的球队中,除了辽宁宏运依然像过去多年那样,倚重本土球员作为球队中坚之外,其余的5支球队无一不是由外援出任球队的“灵魂”。而目前积分排名靠后的天津泰达、青岛中能、大连实德、杭州绿城等队,恰恰都是在外援身上投入不多的俱乐部。可以说,联赛开始前花重金引进外援的中超球队中,除了积分目前垫底的大连阿尔滨成绩不佳之外,其余的球队都在联赛中得到了自己应有的收获。

  也许是中超球队都认识到了外援对于成绩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在联赛中,很多球队在90分钟比赛中都用满4个外援名额,这在过去几年的联赛中也是很难见到的。如果说,过去的联赛赛场上,还有球队为了节约经费,在引进一两个当家外援之外,将剩余的外援名额都花在花费较低的外援身上的话,在今年的联赛中,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会在有限的外援名额上做足文章。其中,在中超赛场上因为内外援引进吃尽了甜头的广州恒大队,甚至希望中国足协能放开对外援名额的限制,允许俱乐部随意引进外援。尽管这项提议没有得到中国足协的同意,但已经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外援在中超联赛中远超以往的重要性。

  而在外援凶猛的同时,折射出了国内球员们目前能力的孱弱。由于过去10年里,中国足球对于青训系统建设的漠视,国内球员的整体水平处于逐年下滑状态。优秀的国内球员在联赛中屈指可数,因此中国球员整体在联赛中发挥出的作用也越来越弱。近两年的联赛间歇期,广州恒大队也在内援引进方面做足文章,但是今年联赛开始前,恒大教练组已经发现可引进的内援已经是凤毛麟角,“国内有实力的球员就那么几个,新人成长得又太慢,我们真是有钱也买不来好球员。”恒大队一位负责引援的教练这样说。

  今年中超联赛的火爆,肯定将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足球的复苏,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元气大伤的中国足球要想真的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仅靠联赛中对外援的过分倚重是不够的。就像前任国足主教练高洪波所说的:“中国足球的问题还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中国足球要想恢复元气,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中国球员自己在联赛中有更“给力”的表现。

  卡马乔感慨“无射手”

  国足主帅卡马乔在连续观看了多轮中超联赛后,发出的感慨是:“中超联赛的前锋位置基本上都被外援所占据,想找到具备进国家队水平的中国前锋实在太难了。”其实,卡马乔并不是第一个发出这样感慨的国足主帅,他的前任高洪波同样也曾自嘲说:“我的国家队其实只有一个半前锋(杨旭和郜林)。”

  缺少优秀的前锋人才,显然已经成为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而在如何能给国产前锋创造更好的条件上,中国足协绝不应该不作为。其实过去几年里,中国球员并非没有优秀的前锋人才,郜林、毛剑卿、于涛、王新欣等一批球员在出道时都是前锋,但是由于联赛中过分倚重外援前锋,这些国内优秀的锋线人才在场上的位置只能不断地被后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郜林,由于恒大队中有克莱奥和穆里奇这两位强力外援前锋,郜林只能踢边前卫。这也直接迫使郜林每次到国足踢前锋时,都要重新找一番感觉。如何不再让这些本土前锋给外援让位,如何让本土前锋人才越来越多,中国足协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来加以引导。

  多年前,由于国内门将人才的匮乏,足协曾出台规定,各职业队门将必须由国内球员担任,虽然这项规定在出台之初,曾有不少的反对声音,但多年以来,国内球员在门将位置上的人才越来越多,也再听不到俱乐部的反对之声。如今联赛缺少国内射手,是否能效仿当年的做法,给国内前锋更多的生存空间,虽然短期阵痛难免,但对长期未必不是件好事。(杜锐)

【编辑:刘通】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