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练:雷声书写了他们这代选手历史,不是我们的

2012年08月02日 13: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不远处,中国击剑队的领导、教练、队员和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合影留念。欢笑声在伦敦EXCEL中心击剑馆内回荡,教练王海滨却在一旁来回踱步——一个多小时前,弟子雷声剑挑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金牌,王海滨的兴奋与喜悦之情瞬间爆发。随后,他远离欢乐的人群,开始努力平复着自己的心绪。因为他深知这枚男子花剑金牌的分量。

  过去12个小时,伦敦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赛的30余场比赛相继在这里举行。从比赛开始,到巅峰对决,击剑馆内的上座率始终在九成以上。进入四分之一决赛之后,已经没有东道主选手参赛,但这并不影响观众的观赛热情,击剑运动在欧洲的巨大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选手雷声的第一场硬仗是在半决赛中对阵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意大利选手巴蒂尔,现场零星的“中国队加油”声,完全被绝大多数观众支持欧洲选手的呐喊声所淹没,浩大的声势似乎要将中国选手逼入孤立无助的境地,雷声能听到的,只有王海滨在他背后大声鼓励。

  现场观众的这种热情与冷落的强烈反差,对于王海滨来说太过熟悉,“击剑起源于欧洲,欧洲人对这个项目的喜爱已经根深蒂固。”

  1994年,王海滨与叶冲、董兆致在雅典世锦赛上首夺男子花剑铜牌,开启了中国击剑历史上著名的“三剑客”时代。但这样一支来自东方的队伍,要想融入欧洲人统治已久的剑坛实属不易。

  补习击剑文化知识、苦学法语,为了真正理解击剑运动的真谛,王海滨与他的队友不仅要完成普通中国运动员每日的高强度训练量,还要让自己从一名普通运动员蜕变为真正的“剑客”。只是付出了很多,回报却未必能够如愿。

  听惯了观众为对手加油,也习惯了裁判对自己的偏见,中国“三剑客”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两次屈居男团亚军。裁判对欧洲选手的偏袒让中国男子花剑在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也未能一圆奥运冠军梦,这也成为中国“三剑客”永久的遗憾。

  雷声在伦敦夺冠,外界大都认为中国“三剑客”曾经的遗憾得到了弥补,但王海滨并不这么认为。“中国的男子花剑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在世界最高水平,只是需要一个成绩来证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今天,雷声终于拿到这个成绩,中国男子花剑终于跨过了这道坎儿。”王海滨平静地表示,“但雷声书写了他们这代选手的历史,不是我们的。”

  “我从没想过我们当年的遗憾要由年轻队员来弥补。奥运会还会进行下去,它属于雷声以及以后更年轻的队员,历史是要往前走的,我们不能总往后看。”

  中国男子花剑年轻一代运动员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与“三剑客”时代迥异,当雷声在男花决赛中领到一张红牌时,王海滨可以用流利的法语向裁判据理力争,为弟子争取正当权益。“如何面对裁判也是比赛的一部分,比赛中,我们既要和对手比,也要和裁判比。和裁判理论是必须的,这有助于我们在接下来的回合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判罚。”王海滨说,“在这种大赛中,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要表达自己的意见。”

  王海滨这一代剑客曾经遭受过的不公正待遇,已经化作中国男子花剑最终圆梦的基石。“眼光要朝前看,中国男子花剑还会有更多的梦想要实现。”王海滨不愿让自己昔日的成绩与遗憾成为年轻一代的思想包袱。雷声也知道,恩师心中的那块禁区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能够踏入,只能在喧嚣过后、繁华散尽时,由王海滨独自回味。

  雷声打进决赛的消息传出后,一整天都没有多少中国记者的EXCEL中心击剑馆,突然涌入大批中国记者。他们期待见证雷声夺冠的一刻,但这枚金牌所诠释的甜酸苦辣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

  雷声夺冠不仅改写了中国男子花剑的历史,也突破了116年来欧洲选手对男子花剑奥运会冠军的垄断。意大利《米兰体育报》一名记者非常希望了解这位创造历史的中国“剑客”。他本以为能够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中国击剑运动,势必像足球一样流行,雷声肯定在中国很出名,也应当和意大利顶尖击剑运动员那样为职业俱乐部效力。当得知他所设想的一切都是错误时,他一脸惊愕,只能由衷地称赞中国击剑运动员太了不起了。(慈鑫)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