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5年教龄体育老师:初中升高中校园足球自然断层

2013年06月20日 10:40 来源:深圳晚报 参与互动(0)

深圳晚报记者 黎晓斌 摄

  4年了,深圳校园足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参赛学校、参赛球队、参赛人数都呈现了几何级上升。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校园足球联赛培育出了10多个入选各级国少、国青队的优秀小球员。然而,在所有深圳校园足球从业者心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无奈甚至不解。学校的场地缺乏、投入经费不足,老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再学习热情不高,家长的望子成龙、急功近利心态,都会影响孩子在足球这个本身就很简陋的舞台上能否挥洒自如。而深圳校园足球的管理者们更明白,现在的“人才井喷”固然是可喜的势头,但如何延续和巩固,如何解决实际矛盾,才是眼下最迫切的任务,也是校园足球真正在深圳结出硕果的关键。

  校队与普通孩子争场地

  场地永远是校园足球重要的瓶颈。到过全国各地做校园调研的深圳市校足办竞赛负责人叶智就说,深圳校园足球的场地虽然也有不足,但在全国范围来看条件还是比较好的,至少参加校园足球的小学能保证有五人制足球场,中学有七人制的足球场。深圳学校的足球场比例在全国是排在前列的,但在103所参加校园足球联赛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足球场,尤其是处于老市中心的片区,校园足球几乎无法开展。

  就算有足球场的学校,尤其是校园足球开展得好的学校,也日渐凸显出场地的限制。比如说深圳中学和实验中学,都感到一块标准球场实在很紧张。常年带足球队的深中教师黄赫就说,足球小组有40人左右,每次进行基本技术训练和分组对抗,普通学生就没有场地可以用了。而实验中学的简比学老师也说,每天下午校队训练,其他同学就无法在操场踢足球了,校队成了无水之源,很难发掘出新人加入。

  小学到初中,人数在减少

  简比学老师的担忧不是多余的,场地的不足直接决定了校园足球人数很难突破式上升。在最新的学年度,有2193名学生直接参加了深圳校园足球联赛,这已经是4年前的近4倍。但对于一个超过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真的还不算多。

  布心小学的张进冬老师曾在辽宁队踢过职业球员,他就直言:布心小学目前的校园足球训练与日本学校的青训系统相类似,但是当水平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却遗憾地发现只是形式上相似而已,在学生的人数上、比赛规模、组织规模上却远远达不到日本学校的标准。实验中学每年的初一新生都要参加“实验杯”,10个班140多人参加,然后吸收表现突出的五六十人进行培训,其中20人进入校队。随着学生慢慢升学,踢球的人数慢慢减少,特别到了初三,在升学压力下,能留下部分尖子继续踢球就不错了。在整个深圳,这种“金字塔式”的校园足球结构比较明显,小学踢球的人数和队数最多,慢慢就减少,到了十四五就剩下少数想踢下去的孩子了。

  缺老师,也缺再学习的执著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深圳校园足球师资力量是有保证的,因为深圳教师的待遇和教学环境更能吸引到优秀人才加盟。至少有95%以上的足球教练都是专业出身,或者有足球运动员经历。但是全市的校园足球教师总数依然缺乏,像深圳中学初中部从1986年以来就由黄赫老师带队,明年他退休了,今年才引进了北体大足球专业硕士陈凯。为了弥补缺口,普遍采用聘请代课老师的模式,虽然他们没有编制,但深圳每年会进行考试,部分代课老师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编制转正,同样能够吸引来足球专业老师。市校足办每年都会组织校园足球的老师进行至少6天的培训,明年计划建立校园足球高水平教练团队,10~12人组成,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区指导各校老师,用传帮带的办法产生辐射效应。

  专业的教练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一些老师不积极参与各种培训、等级教练员考试。也有一些专业出身的老师缺乏对孩子心理上、情感上的把握。在很多校园足球比赛时,你都会听到老师在场边对孩子大声吆喝:“往球门踢啊,带什么带……”

  初中升高中的自然断层

  谈到校园足球,市校足办竞赛负责人叶智经常会提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校园足球的延续性不完善。“目前小学、初中都有比较传统的足球学校,很多愿意接受足球特长的学生。但一到高中这些孩子就不知道去哪里好了,家长也很苦恼。接下来校足办要争取解决好这个问题,至少能让这些校园足球培养出来的足球尖子上高中后能够找到目标。成绩特别突出的能够送到职业队,成绩一般的可以帮助他们以特招的形式考上大学。”但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校足办能解决的,需要教育、体育甚至多部门的联合协调,说到底就是要重视、要有措施。深圳校园足球已经开始的高中联赛,就是有意识地解决这个问题。

  深圳初升高特长生考试新制度的实行,使不少特长生和家长打退堂鼓。特长生录取分数突然提高、只准报一所特长生高中的志愿,大多数特长生选择保底,反而是好的高中找不到好的特长生。这让很多传统足球学校犯愁。另外,一些学校的领导现在很支持校园足球,但没有形成制度化,没有相关文件,能维持多久谁心里都没底。

  解决出路才能说服家长

  读书好的能进好大学,踢球好的也许能进俱乐部,但是中间的那些孩子呢?这些孩子占大多数,但他们又是每个家庭惟一的孩子,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家长才能放心把孩子送到球场上。

  梅园小学培养出了很多校园足球明星,现在踢职业联赛的陈杰、刘德慰、黄达都是梅园出来的,入选国少的赵世卓和赵世杰也是梅园的学生。但是梅园的足球老师张治最苦恼的就是劝家长让孩子踢球。“其实校队学生升入深中、实验、翠园这些重点初中的比例已经远超过普通学生的比例,但仍无法说动家长。家长的目的太纯粹,没看到足球能够给孩子带来的正面影响,只是想着以后踢球没前途,这是社会的普遍观念。主动来踢球的一般都是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孩子,家长抱着锻炼身体的目的来的。”甚至到了市少年队的阶段,很多家长让孩子踢球也是迫于无奈。

  “踢得再好的孩子,到了十四五岁就是初二初三的阶段,面临中考,绝大部分都会被家长逼着选择上学而放弃踢球。”“在中国,想踢球就不能读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最大难题。”这是深圳校园足球基层教练的声音,也正是深圳“体教结合”能成为全国特例的关键。

  过家家式的体育课,没有让孩子踢球的勇气

  深圳晚报讯 (记者 方舟) 今年“六一”儿童节,当天安门广场史上首次为孩子们开辟足球场的时候,这样一条微博在体育圈引起热议:“北京初三学生李某在学校的体育课足球比赛中摔至骨折,李某家长认为学校未尽到监护和管理职责,将学校诉讼至海淀法院,要求学校赔偿其医疗费、陪护费、营养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59万余元。”

  深圳一位教龄超过15年的体育老师聊到这条微博时一声叹息:“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后文用Z老师代替),大学毕业自某体院足球专业,可是在他的体育课,让孩子们分两拨踢球,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Z老师介绍,自2004年我国大力实施体育课改革以来,体育课已经背离初衷变了味道,提倡设计“情景游戏”,学生的运动量以及运动技能,因为没有标准大打折扣。在绝大多数中小学,旨在强身健体的体育课,已经沦为安全至上的“过家家”。至于课后时间,Z老师说的确有想在操场踢球的孩子,可是学校广播总是在催:“放学后请立即回家”。

  深圳的业余球队中,也有不少在学校踢不上球的学生军。一个14岁的深圳巴萨小球迷就说,他们班只有两个孩子在踢球。体育课上老师只发软式排球,而且一再强调:“不准用脚踢。”

【编辑:于晓】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