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追踪"全运事件"需做到改进 仅有"回应"也许不够

2013年09月04日 1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沈阳9月4日电 题:追踪“全运事件”仅有“回应”也许不够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

  本届全运会正式开赛刚过3日,赛场乱象如同连续剧每日更新一集——首日的自行车女子山地越野赛,金牌得主任成远的参赛资格受到质疑;次日的女子马拉松游泳,江苏和天津选手上演“全武行”,3日的女子橄榄球7人制决赛,北京队消极比赛……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或主管部门都做出了回应。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秘书长张斌解释了任成远的参赛资格问题;江苏和天津游泳队、目击者以及赛事竞委会都从不同角度还原了女子马拉松游泳“斗殴”的真相;3日夜间,北京市体育代表团和北京女子橄榄球队,也就消极比赛行为发表了致歉信。

  在媒体曝出全运会官网提供的运动员信息不准确的消息后,全运会官网也迅速刊登了“关于个别运动员信息不准确问题的说明”,“承认一些运动员的个人信息确实存在不准确和非近期信息的情况”,表示“组委会已经通知相关单位对所属运动员的信息进行核查,并尽快提交准确信息予以更正”。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全运会,也随着时代的更替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负面新闻从“捂”到“揭”,信息传播从“堵”到“疏”,都折射出全运会的巨大进步。本届赛事对这些负面新闻第一时间的回应,不仅表明了有关方面的态度、给探寻事态发展的外界以交代,更避免了网络时代极易滋生的将事件扩大、扭曲甚至以讹传讹的局面。

  但毋庸讳言的是,在越来越追求“真相”、看重“效率”和“效果”的今天,对突发事件或一些负面消息的处理,仅有“回应”似乎远远不够。

  橄榄球赛场的消极比赛就发生在女子马拉松游泳上演“全武行”的次日,在赛前反复强调要严肃赛风赛纪的本次赛会上,那场让舆论哗然的水中闹剧并没有给有些选手以警示;在全运会官网做出信息不准的情况说明后,虽然再无类似新闻曝光,但大部分选手都没有个人资料,甚至本届全运会最大牌明星孙杨和林丹的资料都显示“没有对应信息”。

  包括奥运会在内的所有综合型赛事都难以避免出现一些混乱和“意外”,没有人会对此求全责备,外界关注的是这些“乱象”的产生原因、处理结果和改进举措。

  时下的体坛,有太多“中国特色”的“道歉”和“声明”,远的不说,单是今年就有两大著名“致歉”。一是在6月24日晚,中国足协、国管部和中国男足就6月15日中国队在与泰国队的热身赛中以1:5失利公开致歉。二是8月26日,中国篮协就中国男篮一队在亚锦赛上创造历史最差战绩发表“通报”,承担最主要责任。但对这两次看起来都诚意十足的官方表态,球迷们并不买账。因为纵观近几年中国足球和篮球的发展,每一次失利之后的总结,带来的都是在下一次赛事中的故伎重演、球队成绩的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那些赛后所谓诚恳的回应,只是被当成了平息当时事态的“挡箭牌”。

  诚然,本届赛会还在进行之中,难以呈现一些事件的处理结果和后续整改措施,如今能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姿态做出回应已是万幸之举。

  我们希望的是,这些“事件”都能在随后或以后有更明确的结果:对于违反赛风赛纪的如何处理?怎样改进?对引起争议的事件,如何做到更加公开透明?以达到真正提高选手职业道德、净化全运赛场风气的目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一纸道歉或声明上,其结果就可能像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即使道歉诚意十足、声明义正言辞、解释言之凿凿,都会让外界不以为然。(完)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