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三问"投机转会" 优秀运动员成为稀缺资源

2013年09月04日 21:4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沈阳9月4日体育专电(记者王浩明、吴书光、刘美子)转会,本来是为了促进体育人才的交流。对于长期以来处于专业机制、相对封闭的中国体育来说,转会可以促进各地体育全面发展,带动了项目的地区平衡和持续发展,也能带给运动员更多的机会,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

  然而,好经往往会被一些歪嘴和尚唱坏了。对于体育界的转会,绕不开的就是“全运投机转会”,转会过来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十来天的全运会,就是为了那几块金牌。往往一个全运周期后,人员就会“乾坤大挪移”。这种“投机转会”毫无疑问是与运动员交流的最初目标背道而驰的。

  在这届以“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为主题的全运会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我们不禁要冷静地发问:究竟是谁开启了全运“投机转会”这个潘多拉魔盒?而谁又最终默默为这一桩桩转会埋单?这样的“转会”又折射出了中国体育现存的何种顽疾?

  谁开启了投机转会的“潘多拉魔盒”?

  其实,长期以来,运动员之间的流动一直都广泛存在,但并不频繁。但随着地方和解放军的“双计分制”和东西部省市之间的“协议计分制”的实行,让这种流动开始活跃起来。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曾经在2005年的十运会上表示,实行解放军运动员与相关省区市的“双记分制”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议记分制”,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调动全国体育系统的积极性,使各地区、各部门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各方面在管理、训练、科研、保障等方面的优势。”

  不得不谈的一个背景是,2005年是2008北京奥运周期的开局之年,作为奥运东道主,当时国内的竞技体育全力争取金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这种政策也对促进了一些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功不可没。

  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时的背景下,运动员地区间交流的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不过,在随后的执行中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

  “在举国体制下,全运会上鼓励各地自主培养体育人才,输送高水平竞技人才到国家队为奥运战略服务。全运会上这种‘临时转会’,是短期内为了所谓积分或排名而转会,背离了全运会进行竞争的初衷。”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认为。

  近两届全运会,包括“投机转会”等多种原因造成消极比赛、默契比赛等问题屡有发生,“临时转会”难脱干系。不过,从本届全运会开始,体育总局取消了东西部省市之间的“协议计分”,也算是对这个政策的修正。

  谁在默默为“投机转会”埋单?

  在全运会转会这个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优秀运动员显然是一种“稀缺资源”,成为各地体育部门抢手的“香饽饽”,他们为这些运动员付出的代价,不言自明。

  在2009年出台的一份《辽宁省引进优秀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办法》文件中,给引进优秀运动员“明码标价”:“引进的运动员视运动水平高低可给予输送单位20-40万元的培训费;短期交流的运动员,可视情况给予输送单位相应的培训费。”

  据辽宁本地媒体报道,2009年,辽宁体育在9个大项上处于空缺状态。而四年后的全运会,辽宁代表团一口气参加全部31个大项的比赛。在东道主周期这四年,辽宁体育可谓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有提高项目竞技水平,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可持续的一面,也难以避免为了全运成绩的短期“投机”行为。

  “转会行为不应该发生在国家财政支出举办的运动会项目中,这与全运会作为发掘高水平体育人才“练兵场”的目标并不一致。”张庆说。

  不少专家认为,因为各地每年用于体育事业的资源有限,站在全国的尺度上,这种为了提高一个地区一个项目成绩而投入的资源,显然是被浪费掉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几个引进运动员方面非常活跃的省份,体育局官员面对转会资金来源的问题,都显得讳莫如深。

  专家认为,地方体育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不管是用哪些资金“投机”,其实最后埋单的都是在此事上完全没有发言权的纳税人。

  “市场化体育项目俱乐部是企业主体,花自己的钱,转会无可厚非。而现在用财政拨款买卖运动员赚取好成绩,其实已经背离了资金用途。”张庆说。

  “投机转会”折射出中国体育何种“顽疾”?

  受访的专家和体育从业者,甚至是一些地方体育部门的官员对这种无益于长期发展的“投机转会”行为持否定态度。然而,为什么“投机转会”仍然在大行其道呢?

  在采访中,不少省市一级体育主管部门官员谈到,一个项目竞技成绩上去了,除了业绩之外,可以获得更多财政支持、聚集不少资源。虽然近年来“唯金牌论”在逐渐淡出社会的主流意见圈,但“唯金牌考核”依然是各地体育系统中的“尚方宝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体育官员告诉记者,虽然国家要求的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举,但“金牌考核”是实实在在的定量考核,而群众体育的考核却因为指标模糊、可操作性强,往往流于形式,最终整个工作重心还是要回到金牌上。

  “在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光靠体育系统自我改革是很难的,“金牌”是地方上非常明确的杠杆和考核的标准,群众体育的考核需要施以更加明确、更加量化的标准,”张庆说。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