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眼中的全运会:要想吸引老百姓要多造星

2013年09月13日 14:0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报道组

  王仁维:全运会媒体村的房子没话说,花红柳绿的环境很怡人,就是房间里的“内容”稍微少了点。我们的“男生宿舍”空荡荡,有人说少了一只沙发。“女生宿舍”没去过,据说普遍反映少了一个衣柜。全运会建媒体村的模式可能还要延续,最好弄个标配之类。

  陈华:在沈阳,不管是报纸、广播、电视台还是网站的记者,每个人都在刷微博、聊微信。全运会的相关热点尤其是负面新闻,每天在网络空间更新和发酵。记者要有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否则,“指尖上的全运会”就会成了误导受众的“全晕会”。

  龚洁芸:这一届全运会,因为孙杨、叶诗文的存在,游泳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每次进入游泳馆,热闹的气氛就会扑面而来。但往往这个时候,也会想起那些冷冷清清的赛场。全民全运,想要真的吸引老百姓的目光,看来还得多培养几个孙杨才行。

  姚勤毅:全运会志愿者里有个 “加纳皇族后裔”埃里克;日本人仓田安治带领辽宁U18男足夺得冠军;北京七人制女子橄榄球队罢赛,两名外籍教练甚至动起手来……

  中国人的全运会,怎么有这么多的老外?仔细想想也不奇怪,中国体育要走向国际,运动会也不会只有中国人参与。

  邵剑平:宋琪琦身着蓝绿相间的服装,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热的太阳下,每天引导一批批记者赶赴赛场,虽然辛苦,却始终面带微笑,用认真、专业和热情感染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她只是这次全运会1.4万名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本报沈阳9月12日专电)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