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难忘十二运留下满满正能量 全民健身共享盛会

2013年09月13日 16:23 来源:中国体育报 参与互动(0)

  男子铁饼决赛新疆队努尔买买提·吐拉克的奋力一掷。 新华社记者廖宇杰摄

  奉献  志愿者与吉祥物“宁宁”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温暖  广东队游泳选手周嘉威(右一)在比赛结束后抱着儿子留影。 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精彩十二运,满满正能量,纵然只是两周的相遇,却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难忘的瞬间。分别时刻,难说再见。在这里,本报前方记者用自己亲历的那份感动,再一次与大家共享全运。让我们在辽沈告别,相约四年后的天津。

  技术改变了我们

  一枚拇指大小的标签 

  报道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每晚的策划会是规定动作,历年如此,同行也一样。发完稿,已是子夜,而研究翌日工作的策划会这时才刚刚开始,至少一两个小时后才可能去睡觉,在极端的情况下,那时还没顾得上吃晚饭。对于早起坐采访班车的同志而言,这极为辛苦。上述窘况在十二运被彻底改变了。

  十二运移动网络全覆盖,连偏远的铁人三项赛区也有高质量的无线网络服务。记者到各个赛场就会免费领到用户名和密码,网速之快,堪称享受,更不用说在媒体村内,一个房间一个WIFI接入点。这个技术成果不仅是历届全运会之最,也超过了北京奥运会。从这一点上讲,这是一届无与伦比的科技全运。

  因此,“夜总会”(夜里总开会)碎片化了。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前方报道组的各个赛点之间实现了多向的信息畅通,实现了即时互动讨论,会少开许多。

  高水平移动网络服务的优点,远不止少开了几个会,赛会如此成功与其密不可分。它全方位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成本、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感谢东道主,感谢技术。技术改变了我们,正在改变一切。

  一枚拇指大小的标签

  本报记者 丰佳佳

  全运期间,多次听到观众和媒体同行讨论这次比赛的安保,而在我的记忆里,对安保最深刻的印象却是那一枚枚储物小标签。

  一般我都是乘坐媒体车直接到达比赛场馆,直到体操单项决赛最后一天,我舅舅一家要来看比赛,我去大连体育中心观众入口迎他们。恰逢周日,慕名而来的观众很多。其中大多数观众是第一次来,不知道全运会赛场禁止带水果、水杯、打火机等物品。有些老人知道这个规定后,站在安检口着急忙慌地吃起来。安检民警看到后,告诉他们可以把水果存在储物柜,比赛结束后再来领。我跟着他们走到储物台,三个安检人员在忙碌着,一个负责物品登记,一个负责把拇指大小的标签贴到物品上,第三个安检员负责把物品装柜。

  排队的观众陆续入场,我站了半小时,没听到任何一位观众抱怨安检严格。更没有人在为自己的水杯、水果是否可以带进场馆而与安检人员争执。看着忙碌的安检员鼻尖上的汗水,我想这原因不难猜。与人方便于己方便,一个小小的储物标签,带来无限的正能量。

  与全运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苏 畅

  从采访提前进行的女排成年组比赛开始,我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个辽宁人对全运会来到家门口油然而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虽然办赛经费力求节俭,但全运会组委会却用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所有前来采访的记者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和强大的正能量。

  女排小年龄组决赛第一阶段小组赛期间,我的目的地是铁岭。抵达铁岭师专体育馆时,已经是下午。场馆负责宣传的同志们先是把我热情地迎到记者休息室,主动帮我注册了上网信息,拿来了进入场地采访所需的“红马甲”,知道我中午赶火车没有吃饭,还特意让食堂赶制了一份热腾腾的盒饭。

  在结束当天采访前往铁岭火车站返程的路上,我向赛区宣传部工作人员提出了改进混合采访区使用方法以方便记者进行采访的诸多建议,当我在小女排半决赛、决赛再次来到铁岭之后,发现组委会果然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进,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们满意而归。

  老夫聊发少年狂

  本报记者 潘 恩

  小时候很喜欢玩抽陀螺、撞拐子、滚铁环,俱往矣!人已50,内心恋恋不舍的孩童时期的游戏,似乎早已烟消云散,不复过往!还记得小时候上蹿下跳般的爬树,倒是狠狠地锻炼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体素质。再看看现在的孩子,玩电脑游戏个个是好手,但如果让他们爬上一棵大树,恐怕都很为难。

  本次全运会,我在大连赛区忙活,起早贪黑,甚至途中无法回到自己的“老巢”,但乐在其中。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大连搞了一个民间体育运动会,那一天接到市委老朋友老领导的电话,说是老潘你可以来我们这儿玩一玩小时候的抽陀螺、撞拐子,还可以背一背“媳妇”哈。我一想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天一早我还真开了眼界,几乎一下子回到了40年前的青涩时光,我也忘了记者的身份,忙着寻找童年的记忆,我抽起了陀螺,撞起了拐子,最开心的是还背起了我大连日报曾经的女同事——“媳妇”,虽气喘吁吁,但不承想还收到了一朵鲜花的待遇,因为俺“老夫少妻”俩拿了民间全运会的冠军。

  全民健身共享全运

  本报实习记者 付媛杰

  无论是到公园采访,还是坐大巴前往赛场,河岸路旁,沈阳人民骑行、健身的身影无处不在。用这些爱好者们自己的话说,“活动活动,总比每天坐着打麻将健康。”

  沈阳人爱健身,与健身场所随处可见不无关系,无论是全民健身聚集地浑河沿岸,还是本次全运会山地自行车赛场的棋盘山公路,都是大家健身、骑行的好去处。“路修得这么好,器材这么齐全,出来玩玩多好。健身不能说包治百病,但确实让我们的身体都变好了,一年到头也不感冒一次。”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说。

  全运会期间,组委会组织了多项全民健身体验活动,往大了说,这是践行本届全运会“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主题口号。而更接地气地说,全运会真正把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步步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靠近你 感动我

  本报记者 李雪颖

  全运会让记者见证了孙杨的号召力与感染力。不得不说,在游泳赛场,观众和媒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冲着孙杨来的。

  全运会期间记者在微博上发布了几张在赛场拍摄的孙杨照片,引来了不少孙杨粉丝的围观。其中的一个小姑娘更是孙杨的铁杆粉丝。小姑娘刚升入初三,母亲为了激励她,特别陪着她在周末的时候从河北保定坐火车赶到沈阳现场看全运会游泳比赛。“从昨天晚上出赛场到现在,我一直特别难受,看到他我才知道他有多辛苦,多勤奋努力,多不容易。”小姑娘坦言,孙杨的努力真切地感染了她,更激励她要好好学习。

  体育是阳光的、健康的,更是充满希望的。靠近你,感动我,激励我成长,这就是体育的魅力。

  一届节俭的全运会

  本报记者 邓红杰

  由于全运会赛事集中,历来比赛场馆的建设往往都是赛会筹备中最大的一笔花销,而本届全运会组委会采取“场馆能用不改,能改不建,设备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四不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场馆,而新建场馆主要放在大学和原来没有较好体育场馆的城市,既满足了全运赛事需求,同时为今后全民健身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全运“遗产”。

  马术比赛场地就是贯彻“四不原则”的很好案例。组委会并没有新建永久性的马术场,除了场地严格按照竞赛要求建设外,看台、工作用房、马厩等其他配套设施则全部采用板房等临时搭建,不仅节省了经费,也避免了今后场地的浪费。为全运会服务的新闻中心也是利用新建的图书馆临时改造而成,当全运会结束后,一座全新的图书馆将向市民开放。

  一个也不能少

  本报记者 王向娜

  “丁零零……”手机在响。接起来,一个着急的声音,“老师,请问您还坐班车回媒体村吗?”“哦,不用了,我需要去另外一个场馆采访,谢谢!”“好的,那我们就发车了。”这是9月6日,记者在前往艺术体操赛前发布会后发生的一幕。

  那辆班车,媒体记者并不多,毕竟只是个赛前发布会,但志愿者细心地数了人数,返回的时候,再数一遍,单少了一个我。通过一起乘坐班车的相熟记者找到了我的电话,详细询问后才发车返回。

  一个也不能少,十二运媒体班车志愿者就是这么负责。还记得有一天去马术赛场,由于当天不出金牌,整个大巴上只有四个人。比赛结束后,到了返回的时间,志愿者怎么数人都对不上,“怎么只有三个,另外一个呢?”小伙子跑回媒体工作间,问了一圈人,才知道“另外一个”是技术官员,临时搭蹭了媒体班车。“师傅,我们出发!”他开心地说。雨后的天气阴冷阴冷的,他竟然跑出了一脑门子汗。

  准时准点,标示清晰,这是媒体对于班车的要求,十二运做到了,而“一个也不能少”的服务态度,则体现了志愿者的满腔诚意与热情。

  沈阳观众,为你鼓掌!

  本报记者 袁雪婧

  “嗨!”“加油!”这一唱一和的互动来自全运会举重赛场,前一声是运动员自己喊出来的,后面则是观众的加油声,很给运动员提气。经过几天的磨合,观众们已经熟悉了给举重运动员加油的节奏,时长也控制得很到位,双方“配合”十分默契。

  根据记者长期跑举重比赛的经验,这样的默契在举重赛场并不常见,因为通常观众们要么热情过度,要么冷冷清清。来到沈阳工业大学观看举重比赛的观众,刚开始也不太懂得观赛礼仪,但在志愿者和组委会广播的引导下,他们很快就变得非常专业。更让人感动的是,沈阳观众不但热情地给东道主辽宁队选手加油,其他队伍选手有精彩试举时,他们也丝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

  赛场的观赛文明和礼仪,能反映出承办地观众对体育赛事的认知度和欣赏比赛的能力。沈阳观众好样的,为你们鼓掌!

  “五里河”的新生

  本报记者 叶珠峰

  奥体中心向北不远,在沈阳市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很多“国脚”踢球的铜像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2001年10月7日的那个晚上,当时国足就是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首次跻身世界杯决赛圈。

  如今五里河体育场已经不复存在,“现在五里河旧址上的在建楼盘均价超过了1万5一平方米”,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而就在不远处,奥体中心已经成为辽宁体育的新标志。和正在转型的辽宁经济一样,五里河体育场乃至辽宁体育,也借助这次全运会的机遇,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细节温暖人心

  本报记者 黄心豪

  本届全运会,我到分赛区大连采访水上项目,深切感受到了令人温馨的后勤保障与媒体服务。

  在旅顺赛艇皮划艇赛区,运动员完赛后都在岸边的浮标接受采访,而记者只有穿上组委会统一发放的“马夹”方能到浮标采访。与那些时来时往的记者不同,我一直坚守在这里。而旅顺赛区媒体联络人得知我的采访需求后,每天专门为我留出一件“马夹”,这无疑就省去了很多麻烦。一个很小的细节,却令人很温暖,很感动。

  不是一个人在采访

  本报记者 林 剑

  来锦州采访全运会拳击项目,记者并不想仅仅聚焦于那一个个冠军。男子拳击64公斤级半决赛结束后,记者本希望采访失利的安徽选手胡青,没想到胡青并没有从混合区离开,而是直接从运动员通道下场,这下急坏了记者。

  正在记者焦急的时候,一位领导模样的大姐走了过来,了解详情后,她直接领着记者去找运动员。一路上当然有安保人员挡道,可大姐很坚定地说:“我是拳击馆负责媒体的,这个记者要采访,必须让他过去!”

  记者后来追了整整一栋楼,终于追到胡青。结束采访后,记者惊讶地发现刚才那位大姐居然也在后面喘着粗气,她是一路跟我跑来的!

  昔日柏林 今日辽沈

  本报记者 葛会忠

  长达十几年的媒体从业经历,记者已经数不清,究竟亲历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这一次身在辽沈,记者却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四年前的柏林世锦赛。

  在媒体饮用水方面,本届全运会是记者亲历的第一个以桶装水为主的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记者可以拿水杯到饮水机自取,从而尽可能少地使用瓶装水。以往比较常见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瓶装水浪费现象,在本届全运会期间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尽可能减少水的浪费,尽量降低塑料垃圾的产生,本届全运会的这些积极改变,不仅仅向我们传递了节俭办赛事的理念,也将低碳、环保、文明的生活理念,通过媒体人的切身行动,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