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汇报:北冰不“难”展 生根需时日

2013年09月30日 14:1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超八成的上座率,时髦的微信互动,还有不间断的语音、视频解说,四天的短道速滑世界杯,让难得接触冰雪赛事的上海观众直呼好看。

  “一开始看热闹,不知不觉看出了味道,可惜两天刚琢磨出些门道,比赛就结束了,下一次又是一年后。”20岁的牛宜人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二学生,这位南方姑娘的话,既是上海观众的普遍感受,亦是“北冰南展”在申城的现状——已然“破冰”,尚未“融冰”。

  世界杯舞台渐趋完美

  “这是一个完美的舞台,我们向往这里。”对于世界杯上海站的第一感受,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兰立脱口而出,“我们不是每年非吃一趟‘上海菜’不可,而是喜欢这里的氛围,能让运动员们有大赛的感觉。”

  完美何以体现?在兰立看来,“向往”与“受欢迎”是两个重要指标。“一方面,上海的冰面世界一流,这使得比赛不仅在中国有影响力,在世界上也有号召力,赛事品牌已初步打造起来了。”兰立说,另一方面,因为赛事激烈有看头,“捧场的人越来越多,比赛就更有大赛的相似感,有锻炼价值。”

  完美还在于竞赛之外。“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我们这次的队服上多了品牌标志。”国家队主教练李琰说,自己很感激上海为市场培育做出的努力。自从短道速滑世界杯2011年落户上海,两年多来,经电视转播、全媒体宣传,这项过去只局限于北方甚至只是东三省的项目,在南方逐渐走出天地。

  “哪怕是五年前,有人说南方企业会青睐冰上项目,我们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今年,真的有上海企业赞助我们国家队。”兰立证实这一说法。他把世界杯比作大舞台,把队员当成演员,“没有这两年的市场培育,没有舞台提供机会,我们的演员不会获取出镜率,商家也就不会如此慷慨。单从这一点,足以证明我们的高水平赛事平台已趋完美。”

  打根基还需政策扶持

  连续三年带队来沪,李琰对北冰南展有着自己的理解:“就室内冰上项目来说,本应没有地域限制,北冰南展的关键突破,还在于怎样让项目在南方人心里生根。”而这,恰是上海尚缺的底气。因为没有落地生根,每一年比赛曲终人会散,上海的冰上氛围也就短短几天。这直接导致,虽连续三年办赛,但每次主办方都要花大力气做同一件事——普及规则。

  同样的赛外普及工作,冬奥会冠军杨扬也在不遗余力中遇到瓶颈。在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她自称用商业化的模式在运作一项“公益事业”。说公益,全因收费标准。“飞扬的定位是想为社区、学校做些服务,让更多人亲近冰面,所以收费不像商圈那么高。平时与学校的合作,定价只是市场价的四分之一。”杨扬说,今年8月8日,飞扬还顺应全民健身日全天免费开放。

  进账是公益性的,出账却是商业性的。因为配套政策缺失,场馆必须按照商业标准来缴纳电费及相关税收。“每天制冰的电费在两到三万元,”杨扬有决心做公益,但负担也显而易见,“我们不愿按高成本来核算定价,所以到目前为止,每一天都是在投入。”

  当年,杨扬为中国取得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而现在,身为人大代表,她也希望能够打破陈规:“我准备在明年提出议案,为这些民营非企业的体育场馆争取配套收费政策。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体育场馆能够不依赖政府补贴,而真正做起公益来。”到那时,更多冰场开门迎客,冰上项目生根上海,将不是空想。

  (王彦)

【编辑:于晓】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