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象棋“走向世界之路”举步维艰 需要新思路

2013年10月29日 11:0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围棋在欧美广受追捧 中国象棋却难以走出华人圈子

  ■ 本报记者 施绍宗

  两年一届的世界象棋锦标赛前天落幕,像以前一样,中国棋手包揽所有冠军,比赛本身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即使本届比赛是在广东象棋队主帅吕钦的家乡惠东县举行。虽然比赛冠以世锦赛之名,但中国象棋走向世界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围棋对外国人更具吸引力

  在赛会期间,“象棋向世界推广”的老问题再次被记者提起,得到的回答也缺乏新意。不过值得赞赏的是,中国棋院官员如今在回答“象棋向世界推广”的问题时多了一份坦诚,没有像以前那样避实就虚。世界象棋联合会第一副主席、中国象棋协会主席的中国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棋院院长刘思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象棋运动向世界推广了30多年,但在海外的推广工作不尽如人意,同期向世界推广的武术,目前在海外已有100多个国际组织,而象棋只有23个,且多局限在华人较多的地方,在亚洲的推广除了中国和越南也不甚理想。刘思明指出:“一个体育项目如果不能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在国内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本报记者发现,参与象棋运动的外国人明显少于参与围棋运动的外国人,除了极个别国家,象棋在世界各地还仅仅局限在华裔圈中,而围棋在欧美特别是欧洲,却是真正的外国选手占绝大多数。这里确实有棋种本身的原因——毕竟象棋与国际象棋有较多相似性,而围棋具有的独特性更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韵味和东方文化,这并不是说围棋高于象棋,而是说在外国人眼中,围棋有更强的吸引力。除了棋种本身的差异,象棋推广的困难还有其他原因,例如日本几十年前就积极在世界上特别是欧洲推广、普及围棋,花了不少财力和人力,以致欧洲人曾一度误以为围棋是日本发明的。

  解决“老问题”需要新思路

  “象棋向世界推广”这一议题,在新形势下要有新思路,中国民间企业与欧洲围棋联盟的合作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10月17日,欧洲围棋选手培养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外交人员语言文化中心举行,这一培养计划是北京宗弈远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和欧洲围棋联盟为期10年合作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让欧洲优秀围棋棋手在北京训练5个半月,平时也有网络培训,借此提升欧洲棋手的竞技水平和职业精神。整体合作协议还包括出资协助欧洲围棋联盟建立职业围棋制度、完善赛事管理、创立大满贯赛事、开发围棋相关市场、推动欧洲围棋发展和中欧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中国棋院院长刘思明表示,中国棋院非常支持这项合作,这有助于提升中国围棋的软实力。

  让比赛更好为棋迷服务

  象棋当然不能照搬围棋的经验,但在举办比赛上确实应该多花点心思,例如两年一届的世界象棋锦标赛,据了解,此次比赛只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25支代表队、80名棋手参加,人数实在太少。其实大可不必限制参赛人数,可以办成像欧洲围棋大会那样的公开赛,并且限制中国的顶尖职业高手参赛,具体办法可以再议,最简单的办法是中国不再公派棋手参赛,谁去谁自掏腰包。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象棋管理始终摆脱不了锦标主义思维,很少从象棋的大局去考虑问题,在这一点上,应该多多参考欧洲围棋大会的成功经验,为棋迷服务与决出冠军完全没有矛盾,如果能调动承办者的积极性,将世界象棋锦标赛改为世界业余象棋公开赛,引入一些新的理念,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本报记者在此只是就象棋向世界推广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希望棋迷和各界人士多提宝贵意见,让象棋走向世界落到实处并更有成效。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