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马拉松纪录首创者88岁挂靴 与老伴跑完全程

2014年03月31日 10:22 来源:大河报 参与互动(0)

  阅读提示|每年的马拉松,都有故事流传。今年,吸引记者眼光的是一对加起来有170岁的老两口。

  “170夫妻”7小时跑完“大马”赛程

  昨日的郑开马拉松赛道上,两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分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88岁的张亮友和82岁的尚殿娥夫妇。

  昨日上午近9时,就在第一集团刚刚抵达20公里处时,张先生老两口正在28公里处大口地吃着八宝粥。“我5点就从起点出发了,这会儿跑饿了,一口气喝了3罐八宝粥。”

  老两口旁边,陪伴着两个儿子、儿媳妇和众多亲朋好友。“都是为了照顾他俩,陪他们跑完全程。”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虽然年事已高,但张老先生仍一直坚持参加全国各地的马拉松赛事。但由于年事已高,老人在劝说下已经同意完成本届赛事后就正式“挂靴”,不再参加马拉松比赛了。

  “郑开马拉松我跑了5年,以前都是参加的半程比赛,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马拉松了,要坚持跑完全程(42.195公里)。”张亮友老人说,作为人生最后一场马拉松赛,他选择了赛事服务最好的郑开马拉松,还特地从景德镇定制了一对近两米高的瓷瓶送给赛事组委会。昨日下午,张亮友和老伴携手达到终点,用时7小时3分钟。

  毛主席号召让他爱上长跑

  张亮友来自安徽淮南市,在当地是个传奇人物。据他介绍,1952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他开始练习长跑。张亮友说,在那个物质条件较为贫乏的年代,一双布鞋就能参加的长跑运动,是锻炼身体有效又经济的最好方法。

  那时候他常常把自己的白班和别人调换,就为了清晨6时一下夜班就能立即开始跑。

  1954年,张亮友参加了安徽省的全民运动会选拔比赛,获得一万米的第一名,成绩是36分钟;1955年张亮友在上海参加全民运动会,以34分钟的佳绩获得男子一万米冠军。

  买豆芽买出来的第一个马拉松纪录

  1956年张亮友开始马拉松训练。从三万米开始,逐步加大,最多时一天要跑60公里。马拉松是一项考验耐力的运动,为了“逼”自己跑下来,家住城里的张亮友专门跑到25公里外的寿县去买豆芽。

  张亮友说,之所以要买豆芽,是怕有时候意志不坚定,遇到天冷天热的时候可能就不跑了,于是就给邻居们买豆芽,今天给这家买,明天给那家买,每天都要买6斤。要是没买,大家就会主动监督:“怎么没给带豆芽,没练吧?”就这样,张亮友坚持了下来。

  1957年3月,张亮友与几名长跑爱好者进行了一次马拉松测试,张亮友的成绩是3小时10分钟左右。张亮友接连三次向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写信,建议将马拉松立项。在信中他深情地写道:“解放前帝国主义说我们是东亚病夫,又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外国人能做到的事,中国人一样能做到。”

  1957年12月,中国举办了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张亮友获得了第一名,他2小时52分34秒6的成绩后来被国家体委确定为中国马拉松赛的第一个纪录。

  老伴儿是他最好的“跑友”

  从1952年至今,张亮友已经坚持跑步60多年了。现在,他最好的跑步搭档是他的老伴、82岁的尚殿娥。每天凌晨3时30分,老两口准时起床跑步,20公里,风雨无阻。

  这次,在郑州最大的民间跑步组织——“跑步兵团”的邀请下,张亮友夫妇又一次来到郑州,挑战“郑开马拉松”全程,张亮友是年龄最大的参赛者,而这对夫妻也是全世界年龄最大的“马拉松夫妻”。

  张亮友成绩榜

  1984年参加美国在洛杉矶举办的全世界第十七届老年锦标赛,并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1988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邀请赛,并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

  1998年和1999年,连续参加两届在北京举办的老年运动会,分别取得了一枚金牌、一枚铜牌的佳绩

  1986年参加全省的运动会,取得了马拉松的个人第四名

  从2009年至2013年每年多次参加包括“郑开马拉松”在内的多个国内马拉松比赛

  1990年参加亚运会火炬的传递,2008年作为主火炬手参加奧运会火炬传递

  记者刘瑶王小娟王玮皓实习生徐浩达文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