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综述:推介江西收获经验

2014年07月29日 13:02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黑马刘方舟 本报记者 杨继红/摄

  7月2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在南昌国际体育中心落下帷幕。

  汗水、激情、鲜花、掌声过后,这场迄今我省举办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网球赛事,让江西收获了什么,留下怎样的思考?记者为此展开采访。

  家门口就能看国际比赛

  尽管从家中骑电动车要40多分钟才能到达国体中心,尽管有一个晚上的比赛到次日凌晨才全部结束,但这些并没有给家住南昌市青云谱区洪都街道的赵福熙到场看球带来困扰,用这位老网球迷的话说就是:“南昌的网球大赛不多,送到家门口的国际比赛,又怎么舍得轻易放过呢!”

  每年从7月开始,WTA网球赛事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和美洲,而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是今年WTA125K系列赛中全球的第一站比赛。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名职业球员参加单双打的比赛,其中有现世界双打排名第一的彭帅,单打最高世界排名第25位的郑洁等。“这些平日只能在电视里、报纸上、网上看到的网球明星,如今活脱脱地就在孩子们的眼前比赛,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呀!”7月22日,来自新余市渝水区、带着孩子看比赛的陈高斌这样告诉记者。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举办期间,2014年江西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也在进行中,35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网球“苗子”和他们的父母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一堂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

  体育助力推介江西

  体育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球运动,特别是WTA网球系列赛,正是国际都市标志性运动,影响广泛。如上海的大师赛,北京的中网赛,深圳的公开赛,网球大赛时尚、高雅和绿色环保的特性,为上述城市提升国际地位、扩大世界影响起到不小的作用。

  不难看出,本次赛事组委会对以体育赛事为平台宣传推介江西做出了种种尝试。开赛前夕的夜游赣江活动,美丽的一江两岸,深厚文化底蕴,给各国球员和WTA的官员留下了美好印象。运动员下榻的酒店,南昌瓷板画、婺源油纸伞、进贤文港毛笔、豫章刺绣等体现赣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引起了众多球员特别是欧洲球员的兴趣。还有获奖运动员别具特色的奖杯——景德镇瓷器,看得出组织方动了一番心思。赛后,获奖运动员还登上了滕王阁也让球员感觉非常有意思。

  收获了很多经验

  职业赛事江西也曾举办过,如前几年举办的国际职业篮球赛,国内的中超,足球甲级联赛等。但是像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从策划、场地改造、接待安排到赛事运行,全部依靠江西自己筹备,这还是第一次。WTA赛事有严格的要求和技术规范,江西过去没有接触过。“此次办赛使我们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收获了很多。”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组委会秘书长、省体育局副巡视员古芳远说。

  一是掌握国际职业赛事的各项标准。本次赛事,江西投资一千多万元,按照WTA的国际标准,对国体中心网球场进行了改造。经过此次改造,从场地的主体颜色,功能房的配置,到球场的弹性和各类器材的摆放等标准,组织方都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把握,这套国际技术标准是江西今后推广网球运动的有力保障。

  二是掌握职业赛事的运行规律。职业赛事与平时举办的普通赛事不同,主要表现在对球员服务的人性化和执行工作的精确化。对球员的服务上,组委会培训了200名志愿者和66名球童。对球员的住宿酒店,餐饮都经过精心的类比挑选。球员和赛事运行人员工作间中的物品摆放,都根据所用人员的习惯人性化地摆放,使球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赛场上的器材和环境布置也力求精确,大到每块背景板、广告位,小到每个徽标的位置都按标准分厘不差。这为我省今后办更高规格的国际赛事提供了参照。

  三是掌握了职业赛事营造氛围手段。本次赛会共举办了3次新闻发布会,还进行了志愿者、球童选拔培训活动宣传,赛会宣传口号、会徽的社会征集活动的宣传。这样一系列的营造氛围的手段,是今后我省举办职业赛事的有益借鉴。

  比赛结束前,WTA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皮特·强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南昌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球场的硬件设施很完善,赛事非常成功。我很开心看到在南昌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举办这样一个伟大的比赛。”他表示,乐意看到比赛级别在南昌继续提升。WTA亚太区赛事运营副总裁陈述先生也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各项工作都很职业。”这些,也是对我省举办此次赛事的最好肯定。

  江西日报记者 郁鑫鹏 实习生 邹亚丽

【编辑:王牧青】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