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锦织圭一人带动日本网球热 巨星之路无法复制

2014年09月05日 09: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历经4小时15分的拉锯苦斗,25岁的日本男子网球选手锦织圭昨天以3比6、7比5、7比6(7)、6比7(5)、6比4击败今年澳网冠军瓦林卡晋级美网男子单打的4强,创造了亚洲男球员的大满贯单打新高。这是他2007年转入职业网坛以来,生涯最重要一胜。荣耀的背后,是日本网协和大企业持续数十年出资,派遣青少年赴美欧生活、学习、比赛,完善打法,最终塑造出个人风格。亚洲网坛需要学习锦织圭的成功路,也需学习日本网球界的坚持之道。

  一项计划 一大硕果

  如果仅从投入产出比考虑,日本网球协会和大企业的投资计划并不成功。但仅仅锦织圭这根成功的独苗,对日本网球起到的鼓舞作用,就让这个计划物超所值。

  自上世纪90年代,为激励日本青少年赶超名将松冈修造46位的排名,日本网协和索尼等大企业联手设立45计划。每年通过选拔赛,遴选12岁上下的好苗子,送往美国尼克网球学校。学期动辄一年到几年。其间学费由企业承担。尼克网校以收费昂贵著称,日本网协却要求网校给日本“留学生”最好的条件和最贵的教练。连续买单20多年,花费可想而知。这些均由索尼前CEO盛田正明设立的网球基金会负担。

  2002年,包括当时13岁的锦织圭在内,又一批孩子来到美国。“最开始一个月,我听不懂也看不懂,就像一个傻子。”锦织圭回忆道。身处异国,还在淘汰率最高的学校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慢慢地身边伙伴开始离开,锦织圭却通过上日本侨民学校补习英文,坚持了下来。尼克网校教会锦织圭打球,也在用美式的竞争环境,把他原本平静的个性,改造得富于竞争性。过了语言关,还有不断的比赛、挑战,锦织圭一一通关。

  2006年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与锦织圭签约,为他量身打造教练团队。此外IMG先后帮他签下了Sony、Wilson、Adidas和优衣库等8个赞助合同,年总收入10亿日元。日本网协的45计划也同时名扬海外。

  一个人带动日本网球热

  尽管日本“45计划”执行多年,锦织圭是超越松冈修造世界排名的独苗,但一个锦织圭就足以拉动网球在日本的热潮,顺便将日本男子网球带入了戴维斯杯的世界组。

  成名以后锦织圭对日本网球最大的贡献就在戴维斯杯。2007年日本男子网球还与中国在亚大区杀得难解难分,2012年日本已在锦织圭带领下,时隔27年再次杀入世界组。2014年凭借锦织圭连下3阵日本队击败了加拿大队后,历史性杀入戴杯世界组8强。

  目前日本有多位选手排名在百名上下。添田豪、伊藤龙马都有多次大满贯正赛胜利记录。而锦织圭热预计将吸引更多天才和资金进入网球项目。基于此日本网协已启动奥运金牌计划,希望在2016年里约夏季奥运会上获得一枚历史性的网球奥运金牌。

  巨星之路无法复制

  锦织圭的成功,不仅在日本,甚至在亚洲也掀起了学习,甚至复制他成功路径的热潮。但锦织圭又是复制谁呢?

  有意思的是,锦织圭曾表示,自己的偶像是亚洲第一个大满贯冠军李娜。而从打法看,锦织圭不同于任何选手。即使他师出著名的尼克网校,身高1米78的他,打出的并非力量网球,而以技术和控制为主。

  比较锦织圭,李娜,甚至曾经闯入温网八强的台北选手卢彦勋,成功道路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打法。后来者可资借鉴的,唯有他们在职业道路上坚持的信念。

  中国网球没有“45计划”

  中国没有锦织圭,也没有类似日本的45计划。中国在派遣青少年学习方面,呈各省各自为政,看赞助商情况“饥饱不均”的局面。更糟糕的是,随着中国女子网球水平提升,资金和政策也向其倾斜。不少省队男选手“沦为”女队友的陪打。

  自2010年,中国男网国家队再没新人冒头。张择和吴迪已连续多年“霸占”澳网外卡赛的冠军。两人目前的世界排名也还在200左右徘徊。吴迪和张择去年澳网分别依靠外卡和资格赛,第一次登上大满贯正赛场。今年美网二人双双止步资格赛。

  即使是吴迪和张择,出国比赛也多少借了全运会的东风,去年全运会前,由江苏省队派遣,张择前往美国进行了两周的训练,效果立竿见影。全运会后赞助断档,江苏队不再负担他私人教练的费用。

  好在李娜效应依然让网球热潮卷入男子网球领域。如今中国已新接纳多站ATP挑战赛,数量超越日本。帮助年轻选手在家门口攒够出国参加大赛的积分,这正是中国办赛的目的。在锦织圭早已验证成功的网球职业路上,中国网球未来之星正准备迈出第一步。

  文/本报记者 褚鹏

【编辑:岳川】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