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足球需要回归校园 家长:供孩子踢球就是血泪史

2014年11月13日 11:24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新华社记者 庞书纬

  日前在“2014中国足球发展论坛”上发布的《中国职业联赛青训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足球学校培养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其家庭需要投入至少30万元,多则逾60万元。多数家长认为供孩子在足球学校踢球不堪重负,甚至有家长称“供养孩子学球的过程就是自己的一部血泪史”。

  然而,在部分家长为培养孩子踢球不惜血本的同时,近十几年中国足球后备人才萎缩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平心而论,对少年球员及其家庭而言,将成为职业球员当做培养目标的做法,尽管有些过于功利,却也情有可原。然而,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塔基”的构建岂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家长不惜血本?

  脱离校园、脱离广大青少年而奢谈足球,岂不是缘木求鱼?

  从足球少年自身成长的角度而言,过早地为其设定“踢球养家”的成才路径,也弊大于利。毕竟能成为职业球员的终究是少数,一旦未能如愿,错过学龄的他们往往难以重新定位。同时,过早向其灌输职业足球的条条框框,容易扼杀他们身上可贵的灵性,导致其技术特点过早固化。

  当下中国足球需要的不仅仅是足球学校,而是赖以成长的“土壤”——校园。最需要做的,是让足球回归校园,回归青少年。

  针对当下独生子女特别是“独二代”增多的实情,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并吸收社会资本,为青少年购买相关运动伤害保险,以期减少家长、学校因“安全隐患”而限制孩子踢球的现象。同时,鉴于城市用地愈加紧张的现状,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促进学校操场面向公共开放,让孩子们在难得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寒暑假,不会遭遇想踢球却没有场地的尴尬。

【编辑:姜贞宇】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