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中国奥运金牌减少怎么看 英坐上老二位置靠什么

2016年08月23日 10:08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 

  这是一届金牌格局发生变化的奥运会,这也是一届金牌观念发生变化的奥运会,在中国无需再用奥运金牌证明国家实力的时候,金牌到底还重不重要?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金牌?对手又是怎样的金牌策略和观念?

  怎么看中国军团成绩滑坡

  金牌不是一切,不等于不要金牌

  尽管淡化金牌、享受奥运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形成了共识,但当中国奥运军团在金牌榜上被英国超过已无可逆转时,依然让多数国人感到惊讶与些许失落。

  26金收官,只能屈居老三,这是21世纪以来,中国获金牌最少的一届奥运会。在王牌项目中,体操一金未得,只获两铜,创下了奥运会历史最差战绩。射击同样表现欠佳,要不是新人张梦雪争气,里约也是一次滑铁卢。另外诸如羽毛球这样以往的金牌大户,也在最稳定的混双和女双上早早出局。幸好跳水、举重、乒乓球延续强势表现,而女排夺冠和自行车首次奥运夺金成了最大突破点。

  本次出征里约的中国代表团平均年龄24岁,七成选手首次参加奥运,年轻让中国队付出代价。比如多位奥运冠军退役后,中国体操几乎是小鬼当家,自身硬实力又不足,夺金自然成了空话;射击名将的纷纷落马则多半由于不适应新规则导致;更有甚者,如羽毛球队还不断曝出场外负面新闻,令不少球迷心生担忧。

  当中国体育在里约奥运陷入金牌危机时,另一个现象是,国人对金牌的态度却正在起变化。一个典型的对比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体操王子李宁在吊环上失手摔下来,仍保持着微笑,回国后却受到了观众如潮的指责和谩骂;而在里约,空手而归的泳星宁泽涛回到首都机场,仍受粉丝力捧,热度并未消减。

  在中国已无需用金牌证明国家实力的今天,公众开始逐渐接受体育比赛中的精神内涵更甚于金牌的观念。比如林丹和李宗伟这对亦敌亦友的羽坛天才相遇,虽然林丹憾负,但同样有无数中国观众为李宗伟屡战屡败终偿所愿的斗志击节叫好。

  不过,竞技体育从来就是比输赢论高下,没有一个国家不在意自己在奥运奖牌榜上的排位。中国人意识到金牌不是一切,但不意味着就不需要金牌。事实上,每一次奥运场上的登领奖台和奏国歌,都是对国家荣誉的最好颂扬,这一点,全世界无一例外。

  英国怎么就坐上了老二位置

  也搞金牌战略,也靠东道主红利

  里约奥运最后两天,奖牌榜上的中英之争已近白热化。尽管中国连夺女排、跆拳道、跳水和羽球男单四冠,已做到极致,仍以一金之差排名英国之后。四年前,英国人挟东道主之利拿到了历史第二多的29金,但也没有超过中国。如今27金的成绩,虽是惊喜,却也不算太意外。

  为什么在伦敦都没办到的事,英国人在里约办到了?其实他们也搞金牌战略,在我们开始谈“淡看金牌”时,他们其实是真的“金金计较”。

  英国的奥运投入机制是根据未来一个奥运会周期内体育项目夺牌的可能性来决定拨款数的多少,能夺牌就多投,希望渺茫就削减资金。以伦敦奥运会为例,表现好的赛艇、自行车、田径、皮划艇和帆船等项目拨款最多,而乒乓球和篮球等纯粹打酱油的只能靠边站。

  这样的方式就保证了有竞争力的业余选手为了奥运奖牌可以进行全职的训练,再也不用担心生计问题。

  当然,英国获得的金牌很多来自他们的“世袭领地”,自行车、帆船、马术都是烧钱项目,但在英国的私立学校却有传统,比如在里约获赛艇奖牌的运动员中,有三人来自牛津大学,还有不少选手毕业于学费高昂的私立中学。

  另外,高科技训练方式已成为英国运动员成功的又一项重要因素。英国自行车队在里约赢得6金4银1铜,是他们的梦之队,据称在平时训练中已采用了很多号称尖端的科技。赛艇也是一项可以让高科技有用武之地的项目,英国人的艇身和桨的设计都领先一步,当然就更如虎添翼了。

  英国在里约赛场的表现优异,总的来说还是归结于一个原因:东道主红利。

  往届奥运会有这样一个现象,东道主不仅当届出色,下一届也会保持较高水准。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代表团力夺12金坐上第四把交椅,下一届仍维持12金,但到了1996年亚特拉大即下滑到仅5金。而澳大利亚在2004年雅典获得的金牌数竟比4年前的悉尼奥运会还要多1枚,这就是东道主红利。

  一批获重点投入的运动员,在本土奥运会上达到巅峰,4年后仍具有足够的惯性,但要在8年后还指望他们再保持强大战力就勉为其难了,所以英国人想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守住老二位置,难度远比现在从中国手里抢走时要大。记者 伊志刚

【编辑:魏巍】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