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观察:短道速滑新项引爆新竞争 中国队能否血战突围

2019年03月07日 15: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7日电(记者 岳川) 2019年短道速滑世锦赛将于3月8-10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这是本赛季最后一项世界大赛。虽然已经在世界杯中亮相,但北京冬奥会的新增项目——混合接力,不会出现在本届世锦赛中。

资料图:武大靖领衔出征 <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宋吉河 摄
资料图:武大靖领衔出征 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摄

  此次中国队派出男女共9名选手参赛,阵容以老将为主,武大靖、任子威、许宏志、范可新、李靳宇和曲春雨均参加了平昌冬奥会。其余3人中臧一泽系因伤错过冬奥,而孙龙和杨帅则在本赛季国内比赛中有出色表现。

  中国队中最受关注的选手当属奥运冠军武大靖。本赛季武大靖在主项500米上延续了冬奥会摘金的强劲势头,于世界杯盐湖城站中再度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不仅如此,他还与队友任子威、范可新、李靳宇一道夺取了混合接力的首个世界杯冠军头衔。

  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新增项目,短道速滑男女混合2000米接力已在本赛季世界杯比赛中正式亮相,它也被视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奥运夺金点之一。

  男女混合2000米接力中,每队由2男2女共4名运动员组成,其中女选手滑行1-2棒,男选手滑行3-4棒。通过此前世界杯分站赛的体验,混合接力带给李琰的感觉是“非常刺激”,竞技性与观赏性俱佳。

资料图: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汤琪 摄
资料图: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汤琪 摄

  然而令人稍感遗憾的是,由于项目设置等原因,混合接力这个刺激的新项目并不会出现在本届世锦赛当中。虽然如此,但未来混合接力势必将成为各家争夺的主战场。而作为世界杯历史上该项目的首金得主,中国队也被寄予厚望。

  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表示,若想在该项目中有所斩获,四棒选手的实力必须都很强劲,同时兼具速度与耐力。

  “短距离选手启动、速度好,但后程相对比较吃力;长距离选手耐力有保证,但起步慢也不行。”李琰认为,混合接力考验的是选手的综合能力,队伍也一直在训练中挖掘、培养更多适合该项目特点的运动员。

  在世界冠军任子威看来,混合接力有别于其他项目,男、女选手在速度与体重上的差异是混合接力中的难点,并集中体现在交接棒中。

资料图:任子威在比赛中
资料图:任子威在比赛中

  “与男子5000米接力相比,混合接力最大的不同在于男、女选手在体重和速度上的差异,因此交接时推人的力度与火候需要有很大调整。”任子威表示,能否处理好交接棒尤为关键,与其他接力项目类似,交接处也是最好的超车点。

  “交接棒是完成超越的绝佳时机,因为在运动员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女选手很难在滑行中形成超越,男选手之间也是如此。但与男子接力中前两棒交接8次、后两棒交接7次不同,混合接力中每人只需要滑行两段,这就意味着机会更少,因此交接环节变得至关重要。”任子威坦言,李琰教练在平时训练中强调最多的也是交接,这是重中之重。

  为了给选手们提供更多适应的机会,除在国家队日常训练中进行针对性强化外,此前落幕的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已经把混合接力设置为一个单独大项,并允许各参赛单位自由组队,这也是出于备战冬奥会的考量。

资料图:选手在混合接力比赛中 中国杯精英联赛主办方供图
资料图:选手在混合接力比赛中 中国杯精英联赛主办方供图

  李琰坦言,所有队伍都在围绕混合接力展开针对性训练,大家平台相近、起点相同,“我们希望去竞争,也期待取得好成绩,但前提是必须走好过程。”

  任子威认为,韩国队与荷兰队将成为中国队在该项目中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于短道速滑传统劲旅韩国,荷兰队的优势在于女选手普遍身材高大,在推人交接方面有其天然优势。

  “但中国女将速度更快,整体而言我们现阶段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任子威说,未来队伍会继续打磨细节,将优势保持住,力争北京冬奥会出佳绩。(完)

【编辑:刘湃】

>体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