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队竟有6名美国球员 “雇佣军”该被禁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黎巴嫩队竟有6名美国球员 “雇佣军”该被禁止?
2009年08月12日 16:00 来源:辽沈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尽管伊朗等队极力反对约旦、黎巴嫩等西亚球队引进欧美外援,但在亚锦赛前确认各队参赛人员资格时,亚篮联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大批“雇佣军”最终还是被默许参加本届亚锦赛。也正是凭借这些强悍外援,一匹又一匹“黑马”在试图超越中国男篮。

  蔚然成风

  约旦有5名美国球员,黎巴嫩有6名美国球员,卡塔尔队只有两名土生土长的本国球员,其“雇佣军”很多来自非洲……近些年,西亚各国的篮球水平急速上升,各球队走得都是一条捷径:雇佣欧美强援,通过改变国籍等方式,使其变成“本国”球员,进而能参加奥运会、亚锦赛等大型赛事,然后凭借这些外援取得好成绩。

  现在在西亚和东南亚等不少国家,雇佣外援已经蔚然成风,甚至连一向非常重视民族自豪感的韩国队,本次亚锦赛也引进了两名混血球员。此外像黎巴嫩和约旦等队,雇佣军显然已经成了主角,像黎巴嫩就重金“归化”了弗雷曼和弗雷杰两名球员,这两名均拥有NBA经验的内线“外援”,使得该队的进攻重心由外线转向内线,连昔日号称亚洲第一小前锋的亚辛,此次也有靠边站的趋势。

  相比之下,“亚洲新贵”约旦队做得更离谱,该队参加本次亚锦赛的球员名单中,多名球员都是2007年亚锦赛之前招揽的一批“雇佣军”,目前这支球队的核心球员几乎都是“外援”,这些球员均为“美国制造”,都打过NBA夏季联赛或NCAA。

  约旦队曾在上届亚锦赛中获得第五,应该说,这批“雇佣军”功不可没,也正是由于这批球员的存在,才使得该队的水平与日俱增,目前已经俨然有夺取亚锦赛冠军的实力。

  引发争议

  大批“雇佣军”的存在,也使得亚洲篮球格局发生一定变化,西亚各支球队的“另类”崛起,势必造成其他球队的不满,目前包括伊朗和日本等传统亚洲劲旅,都已经对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提出质疑,有些球队甚至已经向亚篮联提出了强烈抗议。“我在西亚打球这么多年,有些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球员,突然在这次亚锦赛碰上了。”对于黎巴嫩等队突然冒出来的那些“亚裔”球员,伊朗队的核心后卫巴拉米表示很不理解。

  而伊朗队主教练马蒂克更是炮轰亚篮联,质疑其允许非亚裔球员参加亚锦赛的政策:“我已与国际篮联的官员谈过非亚洲球员代表亚洲球队参加亚锦赛的事情,我期待看到亚洲国家对这一项政策提出抗议,因为亚篮联允许引进来自欧美的球员参加亚锦赛显然有失公平。 ”

  虽然本国篮球水平日益下降,但是对于亚洲球队“雇佣军”成风的事实,日本队主教练仓石也表示不敢苟同:“一个国家篮球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本土球员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而对于亚洲篮坛越刮越凶的“归化风潮”,中国男篮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国家队主帅郭士强就认为:“虽然‘归化’球员会给我们征战亚锦赛带来一些麻烦,但毫无疑问,在亚洲我们还是实力最强的。他们的水平提高了,对我们也是一种促进。 ”

  金钱作祟

  为何“雇佣军”多出自西亚?这和西亚各国体育界近年盛行的“石油美元”政策不无关系。靠石油资源富起来的西亚各国,在经济上已经“不差钱”,进而更加重视重新树立国家形象。而竞技体育是很好的展示窗口,所以这些国家不惜重金投入,追求亚洲体育的“话语权”。

  送运动员去国外特训、聘请欧美教练,这些举措让西亚体育迅速崛起,而其中最立竿见影的,无疑是直接招纳“雇佣军”。目前在西亚各国体育界,许多项目都有招揽外援的做法,篮球运动也只是这个大潮流中的一个鲜明例子而已。

  在多哈亚运会上,卡塔尔队“雇佣军”一路杀到决赛,更是让西亚各球队看到一个提升成绩的捷径,于是本次亚锦赛更是群起而仿效。

  亚篮联秘书长杨自福强调:“每队只能允许有一人改变国籍来帮助他们打球。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多支球队拥有多名“雇佣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亚篮联也无意去深究此事。

  在开赛前,亚篮联在对各队球员的资格审查过程中,审查规则就是只要提供了护照和身份证明,就不会对球员的身份进行质疑,这种规则显然是对“雇佣军”的一种默认或妥协。“雇佣军”对亚洲篮球究竟是有利有弊,从目前情况看,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记者 刘放电自天津

【编辑:卢岩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