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收支仍难平衡 呼唤品牌内涵和专业管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全运会收支仍难平衡 呼唤品牌内涵和专业管理
2009年10月28日 14: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十一运会即将落幕,据组委会技术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今天向记者介绍,本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收入已创历史新高,但仍难以实现赛事运营阶段盈利的目标。刘清早说,就全运会的未来发展而言,大赛的经济价值应逐步体现,赛事承办者也应争取实现收支平衡乃至盈利。但这需要加快推进全运会的品牌构建工作,并尽快建立完整体系的全运会市场开发规则和实施方法。

  据本届全运会市场开发部副部长王延奎介绍,截至目前,本届全运会已实现市场开发收入(物资、现金)6亿多元,比上届全运会提高了1亿多元,创历届全运会之最。王延奎表示,对于本届全运会来说,能实现这样的市场开发收入非常不易,因为一方面是大赛的招商工作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大幅度削减了广告或赞助的计划;另一方面,北京奥运会对知名企业的“吸金”效应十分明显,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赞助了奥运会就不再赞助全运会,山东省有两家著名企业就是如此。

  不过,本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最终好过以往。刘清早分析说:“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全运会的市场开发收入不增长显然是不正常的;其次是北京奥运会虽然吸引了很多知名企业的赞助,但还有更多的企业没有机会赞助奥运会,他们对全运会还是很有兴趣的。”

  本届全运会原定设立10个合作伙伴名额,因为企业的热情高涨,最终有18家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预计;本届全运会共签订供应商以上级别的赞助企业有70多家,这一数字也超乎组织者的预料,并创下历届全运会之最。

  本届全运会在市场开发工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但要想在赛事运营上实现盈利,仍然非常困难。刘清早今天向记者表示:“为什么各国都争办奥运会,连总统都亲自出马,难道这些国家仅仅是看到举办奥运会的政治利益吗?显然不是。因为现在的奥运会的经济效益很诱人。我们的全运会,现在还很难做到赛事运营阶段的收支平衡乃至盈利,虽然现在各个承办省市更看重的是全运会的政治利益,不过,全运会的经济价值迟早会被发掘出来。如果全运会一直不能盈利,显然会阻碍它的长远发展。”

  刘清早认为,从全运会作为中国最高水平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的地位看,全运会实现赛事运营阶段盈利是可行的,但这首先需要全运会能够创立品牌。

  正像奥运会的品牌是建立在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口号,“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等为内涵的奥林匹克主义基础之上一样,刘清早表示,全运会的品牌也必须建立在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之上。但从目前而言,全运会还谈不上具有自己的品牌。

  全运会已经创办了50年,但一直没有统一的口号,比如九运会的口号是“走进新时代”,十运会的口号是“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本届全运会的口号是“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全运会也没有统一的精神追求表述,这使得每届全运会在赛事推广和宣传上都是各自为政,缺少像奥运会那样统一的指导思想。

  全运会在品牌创建上的滞后,给全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据王延奎介绍,本届全运会相关部门在进行市场开发时就能感到,一些企业对全运会的认知度并不高,很多企业是希望通过赞助全运会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但让这些企业困惑的是,全运会自身的品牌内涵又是什么?

  王延奎表示,实际上,很多企业并不只是关注全运会的赛事是否精彩,它们更关注的是全运会在赛事之外还附带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怎样创建全运会的品牌和发掘全运会的无形资产,不是全运会的承办省市所能考虑和操作的。刘清早说,这项工作需要专业的机构和团队才能完成。

  目前,全运会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负责。刘清早认为,仅依靠竞技体育司这一行政部门,并不足以进行全运会品牌的创建乃至全运会的整体市场开发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团队来运作,这就牵涉到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

  此外,由于承办全运会的主要支出由地方政府负担,市场开发的风险和权益也全部落到了地方政府头上。刘清早认为,这也造成全运会市场开发缺少统一的运行模式和监督机制。他建议,未来全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可以借鉴奥运会的模式——由国际奥委会与承办城市签订相关协议,其中包括市场开发的操作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等一整套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这样,全运会的市场开发工作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建立健康、长效的运行机制。

  本报济南10月27日电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