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足坛抓赌要的就是彻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体育新闻
    重庆晨报:足坛抓赌要的就是彻底
2009年11月09日 10:17 来源:重庆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翻开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历史,我们一定会很痛心———事实上,中国足协曾数次有整肃联赛、抓出害群之马的良机,但因为种种原因,中国足协都错过了机会。

  1998年 隋波事件

  1998年8月22日甲B联赛第16轮,陕西国力客场2比3不敌云南红塔。赛后,国力队主教练贾秀全抛出惊人之语,公开指责“3号隋波”发挥不正常,这也是中国足球第一次直面假球风波。随后,国力俱乐部声称赛前有人曾企图收买本队球员,并有录音带为证。中国足协几次派人到西安、昆明及巴西调查取证,并且拿到了一盘由国力俱乐部掌握的录有巴西华人王素徽企图收买国力3名巴西球员的电话记录的录音带。

  最终,中国足协在131天漫长的调查后宣布:国力队与红塔队的比赛并不存在假球问题,录音带也不能作为证据,更不能对外公布录音带内容。就这样,隋波事件不了了之。

  2001年 甲B五鼠事件

  2001年甲B联赛最后两轮事关冲击甲A大计,浙江绿城、成都五牛、长春亚泰、江苏舜天、四川绵阳五队却公然打假球。9月29日,第21轮,成都五牛对四川绵阳,是德比之战,结果是11∶2,创造了中国次级联赛比分和绝对进球数之记录。引起全国媒体和球迷同声叫假,也引起中国足协的注意。最后一轮比赛之前,成都五牛和长春亚泰已经同积39分,江苏舜天积38分,这样,除上海中远之外的另一个晋升名额将在它们三个队中产生。最终成都五牛4:2江苏舜天,长春亚泰以6∶0大胜浙江绿城。这个结果使长春亚泰以积42分,进39球失15球,净胜24球超过五牛,成为继上海中远之后最后一个晋升甲A的球队。最终中国足协禁止长春亚泰升入甲A,并且对相关球员和教练作出了停赛处罚,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追究打假球一事,这样不痛不痒的处罚无疑是助长了假球的滋生。

  2007年 呼和浩特退出

  2007年,王珀再次现身,他成为了呼和浩特队的总经理。结果在他接手之后的第一场比赛里,队员们就拒绝出场比赛,原因是他操纵球队赌球。最终在呼和浩特队客场挑战延边队的比赛中,球队无法凑齐出场队员。“我们不想和他一起打假球!”成为球员们的一致呼声。

  轰轰烈烈的抓赌风暴,让现下的中国足坛很是热闹:一部分人搬着板凳沙发等着看热闹,一部分心中惴惴不安担心引火烧身,少部分人,恐怕已经在考虑如何尽快脱身套现跑路走人。

  曾谨慎地给几位熟悉的球员打过电话,当然不能开门见山“你参与过赌球没得?现在是否惶惶不可终日。”无非是家长里短嘘寒问暖,最后才策略性的抛出最感兴趣的问题,“怕不怕查赌球查到你头上?”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无非是嘴壳子死硬,外加有点小担心,末了都不忘问一句,“如果是参与赌球,按法律应该如何界定?”

  这其中恐怕要牵扯“赌球主体”的界定问题,庄家和球员到底谁是主体?从事实出发,似乎是设赌局的庄家们才是“赌球”的主体,因为没有他们的设局,也就不可能有赌球现象的存在,至于球员,似乎更多是参赌人士中的“老千”,成为庄家聚敛赌徒钱财的工具。

  但现在外界最关心的,并不是抓了几个设赌局的庄家,而是到底有哪些球员、教练和俱乐部官员涉及了赌球,仅仅一篇“数十名现役球员被警方传唤调查”的新闻,就可以登上各大门户网站体育频道的头条,足见大家关心的还是球员们。

  另外,外界现在普遍存在这样的担心:如果本次打击赌球彻底深入,挖出绝大部分曾经参与赌球和打假的害群之马,则中国足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崩盘。

  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首先这次扫赌风暴早早树立了“首恶必纠,胁从不问”的原则,如果只是偶尔参与的球员,相信大棒最终还落不到头上;其次本次扫赌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设赌庄家,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赌球之社会危害,与其他赌博方式无异,让很多缺少自律的人倾家荡产,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荡涤了源头,这样的危害自然也就消除了。最后,足坛扫赌是为了净化中国足球的空气,刹住猖獗的赌风,并不是要彻底杀死中国足球,目前某些来自专家或者球迷的极端言论,多少是中国足球长期“假黑烂”造成的情绪激化之果,所以打击分寸和深入程度,也应该是相关部门再三斟酌的。

  庄家和球员,谁最该被抓?

  “假球和证据密不可分。”这是时任中国足协联赛部主任郎效农的名言。中国足球涉假已经多年,几乎每次出现假球时,都会有证据摆在中国足协面前,但他们却无动于衷。应该说,中国足球到了如今千疮百孔的地步,足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好在,现在司法部门的介入绕开了中国足协,这是业内人士看好这次抓赌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原因。希望司法部门再接再厉,彻底消灭中国足球最大的毒瘤。

    ----- 体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