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反思印度的“中国情结”

2006年11月14日 11:41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上星期天,《印度时报》驻北京记者赛伯乐先生约我谈谈中印经济关系。我因为下周要随中国代表团访印,所以也想借机向他讨教。谈话结束之后,整个晚上我都在思考“中国企业投资印度”这个热门话题。

  随着印度成为IT和电信投资的一个诱人的目的地,全球领先的厂商相继雄心勃勃地描绘出在印度扩张的计划。据已公开的数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外国向印度IT产业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包括生产和研发等领域,多家跨国电信公司在印度设厂经营。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根本就没有印度这样的机遇。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当然愿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印度这个近邻合作,谋求共同进步。中国的华为、中兴、TCL等知名大企业在短时间内相继进入印度。中印“龙象共舞”,应是和谐世界的美好景象。

  中国企业应正确看待自己

  然而,最近印度政府起草了一项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政策,首次将中国列为“威胁印度安全的敏感国家”,引起热烈议论。中国公众和舆论普遍对这个政治性判断提出质疑,认为这对印度、亚洲和全球都不利。印度共产党更希望印度政府解释为什么中国投资基础设施会对印度安全产生威胁。

  舆论普遍认为,印度对中国存有猜忌、排斥和偏见,将影响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中印这两个大国关系的好坏,必然直接影响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笔者认为,目前舆论对印度政府的批评和压力,并不能令印度政府轻易改变对华消极态度,反而可能会加剧其逆反心理。

  回想20多年前封闭和保守的气氛,谁会想到中国日后能成为投资环境最受欢迎的国家之一?当时,印度的开放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商业经济并不发达,传统企业占主导地位,生产和盈利能力都不强,还是依赖政府的保护。现在,印度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大增,却反而对中国有担忧和疑虑。这是否正确,最终要由事实来检验。

  作为一个大而不甚强的国家,印度对周边国家存有戒心是可以理解的,对此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在笔者看来,中国企业进军印度,确实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和制定自己的战略。

  中国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印度民众当然了解。而印度也许不会模仿中国,不会照搬中国当初“来料加工”的低层次经济模式,而会重点发展利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确保国家各方面的安全。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恰恰是中国需要学习的。

  中国企业进军印度,不要处处为师,摆出“没有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就不行”的姿态,这样会令人反感。中国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投入了太多的热情,太缺乏真正的基石。三分钟热情过去后,能够真正应对国际化竞争、经得住考验的发展计划,又有多少?

  也要深刻地了解印度

  研究一下日本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当日本产品逐渐融入某个国家生活方式的时候,再多人呼吁“抵制日货”,也是办不到的。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所以,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对中国企业来说都不可取。

  把中国称为有威胁性的国家,表明印度很在乎这个邻国的力量。尽管有猜忌,但终非敌人。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世界的两大潮流,并不是某个国家一厢情愿地冠以某种称呼,就能改变其进程和方向的。倒是中国企业家在国际化问题上尚未成熟,容易为眼前的利益而大肆鼓吹,把精力都放在装点门面的包装上,不够冷静和清醒。

  不管是在印度还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寻求发展,中国企业都应当找准双方利益需求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贸易、金融、研发、制造等投资规划,充分尊重印度民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设计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释出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善意。要让印度人相信,中国企业希望在印度寻求长远利益,而不是“捞一把就走”。

  中国企业应该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多做研究,了解印度国情,实事求是地从印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中国企业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一窝蜂,不要好高骛远,非要立志建设什么大型生产基地不可。

  中印有着悠久的关系,虽然间中有好也有不好的历史事件,但近30年来,双方能够一直处于和平与友好的状态,这是值得庆幸的。为什么能够和平友好呢?是因为彼此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认同:两国都有佛教文化的传承,这是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源泉之一。

  因此,在与印度加强经济合作的同时,中国还应该支持两国佛教界的交流,以宗教文化的和谐大同理念,化解彼此的猜忌心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家情结”是十分微妙的。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全世界都在关注其发展方向。而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它怀有警惕中国的心态,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认真面对,用适当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会逐步建立。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韩方明)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