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囤房、逃税、阳奉阴违 谁在曲线对抗楼市新政?

2006年08月18日 09:02

 

    7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建设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策划人语】

  卡夫卡在《变形记》里描写了异变的人生,现在,我们的楼市似乎也在异化成变身的舞台。

  从5月17日“国六条”算起,楼市新政出台至今整整三个月。但是映入我们眼帘的,满是“对策”和“政策”的对抗:这边是一些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在调控的大考中顶风“舞弊”;那边是开发商和投资者还在盘算如何囤房和逃税;帮忙的,还有那些为营生所迫的中介和代理商们……

  我们不得不无奈承认,至少目前为止,楼市燥热还没有完全降温,死灰复燃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我们不得不忧心如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局面继续上演,对抗楼市新政的闹剧没完没了。

  破立关口,我们衷心期盼,楼市调控新政,请拿出贯彻到底的勇气和执行力来!

  投资者:总能对付过去?

  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这个夏天都不好过。但是,总有对付过去的办法。

  海外基金已经从“限制外资炒楼”的171号文刚刚颁布时的错愕中镇定下来,不少开始蓄势再发。“我们发现171号文主要限制的还是外来的个人投资客,不让他们一人购买多套房产投资或投机,对于机构投资虽然也有限定,但是还是有余地的。”一家来自加拿大的外资机构负责人表示。

  该人士指出,尽管171号文要求海外基金投资中国房产,必须遵守商业存在原则开办设在国内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遵循自用原则购买,但是“其实这都是可以满足的,只是麻烦一点而已。”据悉,现在不少海外基金都有通过自己的国内合作企业购买房产投资的打算,或者将自己的员工派驻这些企业具体操作收购事宜;另外,通过海外公司间的收购,即在境外收购国内某个房地产项目的海外控股公司,也可以达到购置房地产项目的最终目的。

  对于海外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现在的政策影响主要是在心理层面。刚刚在广州买了自己的第二套房的美籍华人孙先生就告诉记者,他此次是以自己中国妻子的名义购买的房产,轻易回避了境外人士“一人一套房”的政策限制,并且只要经济实力允许,还可以继续购置下去。

  对于国内的房产投资客来说,现在的情况最不妙,但也不是坏到无可救药。记者调查发现,现在虽然不少投机分子已经悄然退出市场,投资客也大多“转售为租”规避税费。但是,即便那些抛售房产的投资客,也很少有不顾血本降价的事情发生。甚至一些区域性或者团体性投资者,开始谋划“价格联盟”来维持房价。至于为了逃避税费,办理“阴阳合同”、赠与乃至遗赠的事情也有出现。

  [1]  [2]  [3]  [4]  [下一页]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