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北京治堵方案结束征民意 九成人反对限牌(2)

2010年12月20日 08:40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市民建议

  【公交优先】

  开全天候公交专线车道

  加大“公交优先”力度。建议凡三车道以上道路,开一条全天候公交专线车道,对违规占道的社会车辆罚款、扣分;上下班高峰,公交车畅通无阻、私家车被堵得无法动弹时,一定会大大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公民55

  在二环、三环设立专门的公交快速通道。具体做法是,利用二环、三环左右干道最内侧的那条线为公交专用道路,为了防止社会车辆进入,可在外侧设立栅栏与之分离。———许飞

  【收费】

  可按车内人数收拥堵费

  交强险、养路费应纳入燃油附加税中。按年收取不公平、不利于节能减排,建议多开车多付费,不开车不付费。———公民55

  小汽车出行,可按车内人数收取拥堵费。例如小汽车在二环上和二环以内,拥堵时段车上只有驾驶员一人的禁止通行;含驾驶员两人的,收取拥堵费;含驾驶员三人及以上的不收费。———丁滨元

  【公车】

  裁减部门公车拥有量

  取消公车,只保留公务用车,并严格规定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重新登记公务用车的车牌号并和其他车牌相区别,便于公众监督。———公民55

  仔细调查公车使用情况,裁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公车拥有量,按应减少现有车辆的20%重新出台车辆编制,严格执行。———姜威

  ■ 追访

  “关键条款应充分讨论”

  专家表示,针对市场谣言政府应迅速发布有效信息,打击投机行为

  据新华社电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围绕“公务车零增长”、“停车费和拥堵费收取”、“限车限行”等话题,网民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既有理性表达,也有不少疑问。

  “公车少点上路比什么都强”

  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

  【网民热议】

  网民“北京—印象”称:“公车少点上路比什么都强!”网民hub3333说:“希望政府公开公车的数量和公车牌照等信息,公开每年的公车开支预算。只有公车信息公开,才能方便民众监督,才能知道每年公车的数量是维持、减少还是增加了。”

  【权威回应】

  北京究竟有多少公车?对于网民普遍存在的这个疑问,有关部门表示“不便”回应。但这次治堵新政要求的“公务车零增长”只涉及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专家观点】

  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陆锡明认为,像北京市这样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乃至在此基础上压缩公车保有数量,有利于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程度,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促进廉政建设,更重要的是在治理拥堵过程中,政府起了率先垂范作用。

  期待治堵公平透明

  进一步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城市中心区停车费上涨,并择机实施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

  【网民热议】

  网友“农夫山田都不全”说:“用经济手段治拥堵,治得了‘穷人’治不了‘富人’,是治堵还是添堵?”

  【权威回应】

  北京市交通部门相关人士回应,收取拥堵费、调整停车价格,是为了控制小汽车过度使用。北京私人小汽车日均行驶里程为45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小汽车出行中5公里以下的出行占比超过40%,而停车收费低甚至免费,乱停车现象十分严重。

  【专家观点】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陈艳艳认为,北京市拥堵的原因之一在于机动车不合理使用。采用差别化收取停车费等市场化手段,来抑制机动车主的交通需求,是世界通行的治堵措施之一。

  “日增5000辆,治堵反添堵”

  北京市治堵措施首次明确了将“按照无偿原则抑制小客车过快增长”等限制性措施,但具体的时间、范围和措施没有提及。

  【网民热议】

  网民“燕山之石头”说:“北京治堵政策不明引购车潮,机动车日增5000辆,治堵反添堵!”

  【权威回应】

  北京市交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限制”仅仅是治堵措施很小的一部分,治堵措施更多地体现在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等方面,限制性措施一定会按照“公正、公开、公平”和无偿的原则制定。

  【专家观点】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李未柠认为,就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北京市政府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值得鼓励,一些关键性条款应该允许展开充分讨论,而针对市场谣言,政府应迅速发布有效信息给予平复,打击投机行为。(刘泽宁 郭超)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