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本土化30余年感喟 永远不要觉得已读懂中国(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外企本土化30余年感喟 永远不要觉得已读懂中国(5)

2010年10月27日 14:18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尊重中国特色”的技术方法之一是由“中国制造”变身为“为中国制造”。“今天对中国市场要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黄辉颇有感触,“如果你对每一区域的消费习惯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就算有再好的技术、再好的品牌,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客户。”

  除了卖老北京鸡肉卷和汉堡的连锁快餐店,对此感触最深的可能是汽车企业。德国大众是最早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的车企之一,然而德国人长久以来极力维护纯正的德国血统,坚持“全球统一”的产品形式,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最终让通用、现代、丰田、本田等竞争对手迎头赶上。2005年后,大众总部经过艰难讨论,决定向爱面子、喜欢亲切感、更看重维护成本和价格的中国式汽车思维靠近。

  郎华则透露特雷克斯将在中国推出“全球其它市场根本不存在的工程机械产品”,为此总部已派遣大批工程师来到中国,他们的使命就是了解中国客户的使用特点。“CEO每次开会都要问到这件事,这是研发部门第一要务。”为更加了解中国市场,2010年特雷克斯收购山东拓能重机制造有限公司,又与南方路机公司成立生产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的合资公司。“在这两种产品上我们完全可以做独资,而我们内部也有很多争议与深刻比较,你看到的结果只是无数方案中的一个。”

  “尊重中国特色”的基础是了解它最需要什么,例如技术。早期“以市场换技术”,并未让中国摘到想要的果实,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直截了当地认为这是一个“不符合逻辑又不符合事实的口号”。“一家外商只有在它认为要丢失市场的时候才会引进新技术。如果它能稳坐市场为什么要引进新技术?1984年到2000年我们给予桑塔纳汽车市场半壁江山,换回了什么技术?”

  2008年之后,大批跨国公司将研发向中国转移,动力已不是“换市场”,一方面是为更靠近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看重中国研发基础环境日渐成熟,在中国的研发成果也可以迅速应用到全球其它市场。

  这种趋势下,“知识产权保护”这个旧话题又面临新挑战。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开发能力,那是花数十上百亿美元积累出来的技术,即产生“技术的技术”,也称为母技术。另一种是产品技术,也就是应用技术。早期跨国公司往往连产品技术也不愿意拿出来和中国分享,关于知识产权的争论曾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大批中国企业喜欢抄近路,更习惯产品技术引进,知道产品怎么做就行,至于下一代产品如何开发并不关心。

  然而到今天,中国需求又进了一步,目标是学习母技术,这就触动双方根本利益。“要求他们提供母技术,许多公司会犹豫不决,它们会想,‘你的生产能力比我强,成本比我低,又能得到政府这么多支持,再把我的母技术拿走,我还有什么?’”陈锦亚分析。

  中国越来越欢迎低碳经济投资,而非制造业低端环节的转移,摸准这一脉搏的跨国公司无疑找到了一座新金矿。据世界银行统计,2003-2009年,可查明的低碳直接外资项目中,按价值计约有40%都实施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新一轮低碳经济已超出节能减排项目的范畴,向“尖端绿色”技术研究和“绿色银行”等更深层次过渡,跨国公司也觉察到,中国在这一领域并非毫无戒心。这本身就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警惕本土公司被排挤出这一市场,进而导致对外国低碳技术供应商的依赖。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