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狂欢后的产业嬗变:上海“世博红利”有多少?(4)

2010年11月04日 14:10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郊区“大开发”

  不过,也有专家对后世博时代上海持续的经济增长引擎提出过忧虑。据复旦大学教授樊勇明测算,世博会筹办以来,每年给上海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在2000亿元左右,大致相当于目前上海每年投资总额的一半。也就是说,世博后,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逐渐失去适用性。

  对此,一张“拆场馆——打造国际贸易及文化中心;改城区——集聚服务业;建新城——郊区大开发”的后世博上海蓝图逐渐显现在公众面前。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研究课题《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中指出,“世博会以后,上海将面临城市发展速度减慢、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压力增大的环境。加快推进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是上海寻求后世博发展治本之策的重要途径。 ”

  据悉,在后世博时代,“使郊区成为未来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已构成了规划的重点,意味着郊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上海的城市形态不仅有市区,还有面积较大的郊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还非常明显。”有区域经济研究人士对记者分析,世博会势必促使郊区加速承接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

  事实上,长兴岛造船基地就是一个例子。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西部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东部的微电子产业基地、南部的石油化工基地、北部的精品钢铁基地共同构成上海“东南西北”四大产业集群,通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区域获得竞争优势。

  根据规划,“后世博区域”则将以国际贸易和国际文化作为核心产业。其后期开发将从2011年开始,2015年全面展开,城市空间基本成型;2020年基本确立国际贸易及国际文化中心的地位。徐毅松曾表示,中心城区服务功能转移的同时,上海未来将把城市建设中心转向郊区新城,上海的城市用地也将呈现“外延式增长”。

  都市圈&“世博圈”

  上述区域专家还分析认为,从区位上看,上海郊区既是上海城市的外延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上海与江浙等周边地区联系的纽带,所以后世博对郊区新城的开发也将对周边城市产业形成影响力。

  对此,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的观点旗帜鲜明:世博会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 “世博会最直接推动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观光旅游业和会展业发展,而第三产业主要面向本区域内部市场,更容易产生共生共荣的关系,比如上海旅游业和周边地区旅游业互相联合和整合会发展产生溢出效应、规模效应。 ”陆雄文也认为,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汇聚,不断输出服务和品牌。

  据了解,长三角对接世博拥有着官方式的合作交流平台。长三角各地都设立了参与世博会的领导小组和组委会办公室,2007年开始,各省都与上海世博办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设立了各省参与世博会的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商务厅(省外经贸厅)里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相关联络和有关活动的组织工作。

  “不过,世博之后,能否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战略对接、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贸易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联动,个地方政府的博弈仍将是一个关键因素。 ”陆雄文坦言,“毕竟,要使长三角地区经济逐渐融为一体,需要各方以整个地区利益为最高考量,合理分权、构造合理的财税关系,在目前以GDP、财政收入指标等权衡地方政绩的背景下,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

  但历史经验还是带来积极讯息,举办世博会确实推动了以举办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形成。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由1970年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十年的辉煌;英国伦敦世博会促成了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沿泰晤士河扩展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的产生。(劳佳迪)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