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新兴市场全神贯注战热钱

2010年11月11日 10:2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韩国考虑对外资持有韩债恢复征税

  严婷

  广受瞩目的二十国集团(G20)首尔峰会今天可谓“姗姗来迟”——一场有关“货币战争”的讨论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美联储上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QE2)更让这场“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兴市场国家的“热钱战”,G20主席国也不例外。

  为了遏制热钱大量流入导致汇率波动,韩国执政党周三称,可能最早于明年1月起重新对境外投资人持有的韩国财政部以及央行票据征收14%的税收。这些曾经饱受指责的资本管制措施如今却成了亚洲与拉美多国保护本国经济的“香饽饽”。

  恢复征税为热钱设置障碍

  据彭博社援引韩国执政党以及立法机关金融委员会成员Kim Song Sik的话称,本周末或者下周初将向议会提交恢复对外资持有的政府债券征税的法案。他认为,该提案为资本流入与流出韩国设置了一个可预测并且合理的障碍。

  “如果我们现在不行动而任由情况一再恶化,我们可能就将不得不设定更高的障碍。”Kim Song Sik表示。他还呼吁韩国央行上调利率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韩国联合通讯社上周日也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称,韩国国会在本次定期会议期间将寻求恢复对外资持有韩债征收预扣税,可能采取较灵活的税率。

  该报道称,韩国政府还将讨论从明年1月起把外资银行分支的外汇远期交易限额从目前的250%调整为其资本总额的200%左右。据悉,上述方案或将在今天召开的20国集团(G20)首尔峰会上公布。

  对于预扣税的税率,这名官员透露,最初将(预扣税)税率设在14%,但考虑到税收公约,一些国家适用于10%~12%的税率,所以韩国政府正在考察技术细节,比如在“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这一原则前提下,设定一系列灵活的税率。

  韩国在2009年5月暂停对政府公债和货币稳定债券的外资购买者征收资本利得税,以吸引长期海外资金。

  自今年6月以来,韩元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9%,是亚洲除日本外升值幅度仅次于泰铢的货币。而正如大部分亚洲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货币升值正威胁着韩国这个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

  亚洲南美纷纷出手

  就在G20首尔峰会召开不久前,美联储上周宣布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国债以推动经济增长,美国也因此成为了全球的“众矢之的”:从亚洲到南美多国都纷纷表达了不满,称该举措可能会产生压低美元和加速资金外流至新兴市场等副作用。

  与韩国境遇相仿,这些国家与地区最近也纷纷出台类似的打击热钱流入、防止本币升值与资产泡沫的一系列举措。

  为了控制热钱流入,泰国政府上个月宣布对境外投资者投资泰国债券市场获得的利得征收15%的预扣税。

  而巴西也在上个月将海外投资者对当地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税翻了三番。巴西财政部决定从10月19日起对外国投资者在巴西的金融操作税税率从目前的4%提高到6%。而巴西刚刚于10月5日将该税税率从2%提高到4%。此外,外资在巴西圣保罗期货市场进行交易的保证金比例也将提高。

  中东地区也对热钱“心有余悸”。据悉,沙特阿拉伯上个月表示计划向外国投资者进一步开放股市,但由于担心“热钱”投机,只能逐步开放。现阶段,沙特已经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了股市,但只能通过非直接所有权(indirect ownership)或者通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s)进行交易。

  专家建言亚洲恢复资本管制

  这些曾经饱受指责的资本管制措施如今却成了新兴市场国家的“香饽饽”。

  世界银行(World Bank)执行董事Sri Mulyani Indrawati本周一公开表示,因美联储量化宽松措施正威胁并引发亚洲国家股市、货币市场及房地产市场出现资产泡沫,亚洲经济体或需要恢复资本管制。

  他称:“资本管制在1997年到1998年期间遭到禁止并饱受指责,但现在资本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的系统性问题,各国均认为可在必要时采取临时资本管制措施。”他认为,更加有针对性的临时性定向资本管制措施可在目前情况下产生更好的效果,政府还可考虑推出政策措施以引导资本流入到更具生产性的长期国外投资。

  除此之外,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在出席9日的国际金融论坛时建议,可以通过构建全球金融纳税机制来补贴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的本土纳税人的损失。他指出,如果全球金融体制健全,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税,在热钱进来的时候,逐步提高税率。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