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11月CPI或达4.75% 超半数机构预测年内加息

2010年12月06日 08:4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11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查”预测:

  丁晓琴

  2010年11月“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查”显示,23家金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预测,11月CPI继续攀高至4.75%,刷新年内高点。而备受关注的新增信贷,依然保持高速增长,11月份信贷规模均值为5200亿元,挑战年初设定的7.5万亿目标。随着通胀继续走高,半数首席经济学家预测年内央行将再度加息。

  此外,消费市场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略有回落;而随着进出口增速双降,11月贸易顺差出现回落。

  尽管国内通胀当前,机构们继续看好未来中国经济。11月份“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5.71,与上月指数持平。

  ● 信心指数

  12月经济继续看好

  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4家机构给出了11月信心指数,均值为55.71,基本持平10月份指数(55.65),略高于10月中国官方采购经理指数(PMI)水平。11月PMI值报55.2点,创下7个月来的高点,此后公布的11月汇丰PMI值达到55.3,创下8个月来的高点。

  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一致预测12月份经济扩张,其中兴业银行给出了最大值80,交银国际给出了最小值50。

  野村证券中国区经济学家孙驰认为,中国经济仍处于稳步扩张的阶段,特别是考虑了基数效应后,第四季度投资和消费仍保持强劲增长,因此预期第四季度GDP增长将达到9.2%。

  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也指出,整体经济继续向好,虽然同比数据略有下降,但是根据季节调节后环比继续上升。

  正是预期经济向好,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小幅提高2010年增长预测,从10%到10.2%,以反映第三季度来较强的增长态势。

  针对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的担忧,美银美林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分析称,中国经济没有过热,通胀也并非因经济过热造成,所以政府不会为了遏制通胀而放缓经济增速。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抵消趋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增速保持在9.0%。

  不过也有机构提示经济增速放缓风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称,短期通胀压力大,货币政策将继续收紧,未来一到两个季度经济增速将有所下滑。

  彭文生则认为,政策调控对增长的影响将在2011年下半年逐渐显现,降低2011年第三和第四季度的环比增速至8.5%(早前预测在9%左右)。

  ● CPI

  再创年内新高

  由于食品价格持续走高,11月CPI将再次刷新年内新高。参与调查的23家机构一致认同这一预期。

  调查结果预测,11月CPI同比增幅预测均值为4.75%,中位数为4.7%,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CPI增幅(4.4%)。23家机构全部给出了4.4%以上的数值,其中招商证券贡献了最大值5.1%,工银瑞信、法国巴黎银行和摩根大通三家外资机构给出了4.5%的最小值。

  上述预期得到了官方数据的印证。交通银行根据农业部及商务部监测数据指出,2010年11月份以来,国内食品价格总体仍处于上涨过程中。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与2007~2008年出现的通胀相比,如今国内流动性可谓更加旺盛、资产泡沫不弱于当年,并且劳动力和资源产品也面临着上涨的趋势,因此物价上涨压力似乎更为严峻,预计11月份CPI将创年内新高。

  尽管11月CPI将继续攀升,但多位经济学家认为今年全年通胀水平不会过高,基本在3.2%~3.3%。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其预计随着各地物价调控措施的陆续出台和正翘尾因素消失,12月CPI将开始逐步有所回落,预计2010年CPI涨幅为3.2%。

  另外,对于明年通胀预期,野村证券、兴业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机构表示了通胀将进一步上升的担忧。由于通胀短期内仍处高位,彭文生上调明年平均通胀预测至4.3%,随着需求压力(产出缺口)将在2011年逐渐放缓,预计通胀将在2011年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到年底降至4%以下。

  不过,连平认为不必担心明年会出现恶性通胀。他认为,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限价管制措施陆续出台,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物价上涨的势头会在明年二季度后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全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在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原材料采购价格及产成品价格上涨加速,也使PPI增速保持高位运行。调查数据显示,11月PPI同比增幅预测均值为5.14%,中位数为5.2%,均较上月水平(5%)有所上升,其中16家机构所给数值在5%之上,苏格兰皇家银行甚至预测增速高达6.5%。

  近几月PMI指数不断攀高,其中上升贡献度最高的就是购进价格。11月购进价格报73.5,该指数5个月来上升幅度超过20个百分点,原料上升压力不容忽视。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