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管理通胀预期应对通胀挑战之策(4)

2010年12月06日 10:1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通胀压力是过量的货币供给造成的

  无数的经济运行实例业已证明,通货膨胀就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我国目前所遭遇到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正是由于经济中存在着过量的货币供给所造成的。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中的货币供给一直都以一种线性的和加速度的形态在增加。正是这种货币供给的增加和累积,造成了流动性的过分膨胀。1990年至2009年,我国的广义货币M2(简单来说,就是流动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增长了39.6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1.36%。目前,广义货币已经突破70万亿元,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而有多。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广义货币仅增长2.564倍,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08%。即使美国近两年实施了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广义货币总量迄今也还占不到美国GDP的60%。

  试想一下,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其经济活动规模只有美国的1/3,其经济结构远没有美国那么成熟、高端和富有弹性,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远没有美国那么高、那么强,我国的整个体制也没有美国那么完善、具有那么强的纠错能力,但是,我国经济中广义货币的绝对量却超过了美国,广义货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竟然高出美国的将近4倍。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设想不产生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呢?

  为什么我国经济中会充斥着规模如此之大的流动性?其主要原因无非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在迷恋“GDP主义”,一直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并为此而不惜采取扩大财政赤字、倒逼银行放贷以及增加货币供给的办法,进行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以扩大GDP的规模和推高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造成了经济活动中非正常流动性的不断增加和累积;

  二是由于一些领域的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结果造成了社会分配状况的扭曲,产生了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并在社会各阶层中诱发出畸形的消费形态,一方面阻遏了正常流动性需求的生成,另一方面则推动了不正常、不合理流动性的增加和累积;

  三是我国长期以来将“出口创汇”作为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宗旨,并为此而设计出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实施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强制结汇”便是其中之一,而正是这种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使得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了以增发国内货币去换取外国债权的做法。这一方面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2.6万亿美元的规模),另一方面在国内经济中货币投放的大量增加和累积。

  行政性“限价”治标不治本,应采取“疏导”和“截源”之法

  当今我国经济所存在的海量流动性(亦即是货币供给总量),犹如“堰塞湖”中超过了警戒线的浩荡湖水,一旦决堤,必然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果不堪设想。

  要使这个危险的“堰塞湖”不致发生祸害,仅仅采取诸如行政性“限价”之类方法,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当今之计,唯有采取“疏导”和“截源”之法,一方面将相当大一部分的“湖水”导引至安全的洼地,另一方面则将不正常流动性的来源加以截堵,方能将这潭具有灭顶之灾的“祸水”降到安全线以下。

  所谓“疏导”之法,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通过对计划经济成分的肃清、对行政垄断的破除以及对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动中商品化、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度,以使经济中的一部分非正常流动性转化为正常的流动性。

  至于“截源”之法,一是要摈弃对“GDP主义”的崇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践行创新型发展;二是要重新检讨那种通过宽松供给货币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观点和做法,转而制定和执行谨慎的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杜绝货币的超经济发行;三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藏富于民、培育和壮大国内的需求;四是摒弃“出口创汇”宗旨,追求国民经济的对外均衡,变革强制结汇制度,改变先前那种以增发货币来购买外国债权的做法。

  “疏导”与“截源”同时并举,假以时日,必见成效。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不正常、不合理的流动性就有可能得到消减,通货膨胀的压力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释放,经济发展也就有可能迈上坚实而康庄的大道。

  作者系暨南大学教授、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