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爆炒之后一蹶不振 普洱茶是否还有第二春?(2)

2010年12月27日 14:1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陈正伟说,占市场1/20的大树茶、古树茶与小树茶(台地茶)的价格拉得越来越开。以小树茶为原料的茶叶最低的一饼仅10元至30元,而以大树、古树为原料的普洱茶,价格达到过百元甚至上千元。

  对于为何班章、麻黑古树茶价格如此之高,陈正伟认为原料大幅升价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2002年老班章普洱的收购价为150元/公斤,现在超过了1000元/公斤,他预计,到2015年老树普洱还有1至2倍的升值空间,2000元/公斤将是比较合理的价位。

  探因

  市场已严重透支

  需求结构在改变

  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品饮消费型需求占主导,收藏型需求仍存在但只占小部分

  今年以来,“蒜你狠”、“豆你玩”等不绝于耳,涨价风四处肆虐,但让人意外的是,这股炒风竟然吹不动昔日的“飙价王”普洱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位茶商说,“近两年,普洱茶一直在寻找翻身的机会。今年初,由于传言茶价将因减产以及干旱而上升,普洱茶经历了短暂的炒风。随着物价上涨,不少人相信普洱茶将重返提价通道,有经销商 押房囤货等待新一轮‘普洱行情’”。以大益为例,每件价格升了数百元到一千元不等,然而令茶商失望的是,炒风在短短一个多月后就再度沉寂。

  陈正伟分析,普洱茶市场几年前已经严重透支了,目前市面流通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受今年初旱情影响而减量的当年新茶,另一部分则是储存在流通环节的不同年份的陈茶。在东莞、中山等珠三角地区,一些炒家至今还存有满仓库高价收来的普洱茶,这些数目足以平衡今年早春茶的减产,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

  一位早年炒茶的台湾商人对记者说,事实上,比大陆炒茶更早的是台湾,老茶越陈越香也是台湾品饮普洱茶玩家发掘出来的题材。1996年,台湾炒普洱茶达到最疯狂,当年一饼大益茶厂出品的88青饼,最多也不过几百元,能买到600元一饼也觉得很贵了,但后来竟然高达9000元/饼。他认为,饮茶首先应该是买来喝而不是买来炒,这偏离了品饮茶的本源。

  “像2007年的普洱炒风,再次发生在2010年的可能性很小。”陈正伟说,“目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品饮消费型需求占主导地位。当然,由于普洱茶品质形成机制方面的生产特性,收藏型需求依然存在,但只占小部分。”目前大益的产品结构中,以熟茶产量高过生茶产量,也正印证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

  陈正伟认为,茶叶危机也让茶企和消费者认识到炒作的危害,从而真正回归理性收藏和投资。记者随后询问七彩云南、大益、武夷星等多家茶厂,其均表示目前价格控制相当严格,实行全国统一定价。一位云南茶商表示,大幅调价的多为小茶厂和一些散茶产品,现在懂茶的人越来越多,应该不会再出现盲目跟风炒茶。

  追忆

  当年疯狂炒

  一件一万二

  本届茶博会上,不少茶商 对几年前炒茶盛景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社会上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存钱不如存普洱 ,开店就开茶叶店!”炒茶风让一片绿叶炒成了“黄金”。

  参展的孙先生来自云南,他告诉记者,当年,普洱茶 不仅被茶商当成“发财之源”,就连根本不懂茶的人也“跟风”大量买进普洱茶收藏。“一些人眼里,普洱茶已不是一种茶品那么简单,而是把它当成越放越值钱的‘古董’,认为收藏普洱好过存钱入银行收利息,甚至好过炒股 。据了解,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有数十万吨普洱茶被收藏”。

  参展商之一的马大姐对当年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装着现金,睡在茶农家里,抢收春芽的。很多时候是那边进账,这边立马刷卡———晚来了一步,即使一个月前交了订金也会被人抢走原料。我在老班章茶区就亲眼看到有人为此大打出手。”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当年热炒普洱茶的人多达千万,遍布各行各业,上至高官富人,下至平民老百姓。

  “普洱茶成了神话,普洱茶成了钞票印刷机!”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在博客里面的这句话,说出了当时茶叶市场排山倒海的“普洱热”。广州,作为全国规模最广、汇聚商家最多、交易量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普洱更是炒得热翻天,芳村茶叶市场99%的商户转为经营普洱茶。“当时,从厂家2000元/件入货的普洱,当天经过几次转手就可以卖到4000元/件,大益的7542更是卖到1.2万元/件。”参展茶商台湾三合一堂的负责人陈正伟对2007年的普洱炒作仍记忆犹新。

  2008年,普洱茶毛茶价格跌入“冰点”,仅为2007年上半年的1/6,大量普洱茶加工企业停产,茶园出现弃采茶叶,一些台地茶饼降至10元/饼,甚至有的旅行社推出到云南茶山1元一斤自采茶叶的旅游项目。(马勇彭纪宁)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