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机构本周投资策略:震荡中等待向上突破契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25机构本周投资策略:震荡中等待向上突破契机(2)
2009年05月19日 10:4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波动区间为2550-2700点

  ⊙湘财证券

  我们继续谨慎看多二季度的A股市场走势,预计未来剩余时间仍将可能会继续上行。上周三沪指报收在2650点以上,并有四天时间持续在2600点以上收盘,对此,我们将沪指二季度的中期目标由2700点上调至2850-2950点区间,中期支撑位为2300点。

  本周市场仍将有继续整理要求,以进一步消化2566-2952点区间的套牢筹码,沪指波动区间为2550-2700点。本周市场热点为创投概念、金融、地产、新能源以及区域振兴类个股。本周市场关注的焦点是政府政策以及境外股市走势。

  继续在反弹上轨附近运行

  ⊙国盛证券

  自2400高点以来指数连续上涨,而量能走向则没有趋同,无论是成交量、成交额还是换手率都没有有效超过创出2400点时的水平,这种背离是阻碍市场将来大幅走高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市场信心较足、资金充裕、政策面强力支撑、热点不断出现、投资者依然较为理性、指标股涨幅较小等等,这些都是市场继续向上的理由。当然在上市公司业绩并未有效改善情况下,当前市场存在一定的估值风险。本基本面将较为平静,但投资者心理斗争将较为激烈,预期市场将继续在反弹上轨附近运行,冲高震荡概率较大。

  市场存在一定的机构性机会,主要在于与区域改革和经济刺激相关题材个股、新的行业振兴政策支持个股、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业绩增长且未来可能持续增长的个股、在年线附近长期盘整个股。行业机会主选医药、电力、钢铁、生化等。

  配置转向确定性更高行业

  ⊙中金公司

  4月份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外冷内热特征,经济在政府巨额基建投资拉动以及“房地产、汽车、家电”消费刺激政策提振下已经初显筑底情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来自外需为主导的终端需求持续低迷以及制造业产能过剩压力重重,尽管年初以来许多行业的销售量呈现恢复性增长,但主要还是由于去年底以来的去库存化现象所致,价格不升反降使得企业盈利难以出现超预期的可能,因而来自于实体经济私人部门的投资料难短期内有明显恢复。

  宏观基本面未来前景并不明朗,但是如果考虑到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决心和惯性,特别是如果政府投资主导的财政政策难以持续情况下,拉动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为代表的内需刺激政策将是政府可以依赖的手段。而能源、大宗商品、传统制造业等行业在终端需求不足和过剩产能压力下,盈利难现趋势性反转,并不可能具有持续跑赢大市的能力。因此,行业配置应由前期复苏预期下受益的早周期品种转向确定性更高的房地产、汽车以及相关的上下游板块,例如钢铁、水泥、家电等。

  泡沫阶段投资围绕四主线

  ⊙长城证券

  市场突破2700点上限很可能将进入泡沫化阶段,而在前期推动股市上涨的三大动力(政策、流动性、经济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前提下,泡沫仍会维持一段时间。结合我们对未来股市进入泡沫化后再演变的判断,后期投资可围绕四条主线进行:1.估值相对安全的周期性轮动行业,这些行业包括金融、煤炭、化工、建筑建材、和钢铁行业。2.继续关注投资拉动受益行业,包括建筑建材、钢铁、和机械,这些行业同时也属于估值相对安全的周期性轮动行业。3.近期钢材价格、部分化工品价格、农产品价格、海运价格都有所上涨,但该类板块涨幅并不大,后期应密切关注。这些板块包括钢铁、石油化工、农业板块、和海运板块。4.适当关注区域板块的题材机会,如上海、福建、和深圳。

  短期需要调整但幅度有限

  ⊙中原证券

  市场在向上过程中累积的风险在逐渐加大,短期可能需要调整与巩固。但是我们认为A股整体调整幅度不会太大,如果出现持续缩量调整的个股,投资者应敢于大胆买进,短线应该会有不错的收益。

  为反应A股市场当前有利的流动性环境,在新的假设中,我们采取6.5%的ERP对应2009年全部A股公司20.26倍市盈率,这表明当前A股市场整体市盈率已经反映了流动性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对于投机性较强的A股市场来说,流动性驱动估值上行幅度可能会更大。在当前整体估值合理前提下,这意味着如果资金宽松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保持,A股仍有上升空间。

  4月份宏观数据表明经济整体上依旧是宏观热微观冷格局,而近期世界范围内疫情发展比较迅速,疫情形势恶化无疑对经济恢复构成潜在威胁。我们配置与疫情直接相关的医药股,建议回避与疫情发展不利的相关行业。另外,可以配置估值具有相对优势的高速公路、食品饮料和银行。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