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A股十大“潜力股”:捕捉股市下一匹黑马(9)——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虎年A股十大“潜力股”:捕捉股市下一匹黑马(9)
2010年02月17日 09: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宁波银行(00241)

  第一创业强烈推荐 定位明特色突出

  我们近期对宁波银行进行了调研,就公司战略定位、经营环境以及发展计划等问题与总行管理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以下是本次交流的重点内容:

  宁波银行战略市场定位明晰,坚持以零售公司业务及个人银行业务为发展重心。宁波银行有五大业务中心,分别是公司银行业务、零售公司业务、个人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以及金融市场业务。各业务中心都要发展,但战略重点坚持确定在零售公司业务以及个人银行业务方面。

  零售公司业务针对的目标客户群是小企业以及微小企业(单户金额800万以下)。目前宁波银行有关小企业信贷的经验已相对成熟,系统配套已基本完善。相比大企业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小企业各地的特色则比较一致,有利于宁波银行将其在宁波地区积累的成功经验模式在分行区域内快速复制。

  个人贷款方面主攻消费性贷款,其次是个人的经营性贷款,商品房按揭不是发展重点。个人小额信贷产品“白领通”广受市场好评。该产品进入上海之后,也成为一些商品银行效仿的对象,但由于该产品背后涉及到的银行的评分体系、风控流程以及管理营销团队的建设完善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短时期内“白领通”的竞争优势不容易被超越。另一方面,由于地区文化差异,在长三角区域广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在其他地区不一定好卖,因此全国布局比较完善的大型银行不一定愿意下大功夫来推这一类型的产品。同时,一家银行的企业文化以及战略定位在内深层面决定了其某类型金融产品是否有竞争力,例如基层员工对零售业务的热情高不高,管理层是否愿意在资源分配上给予倾斜等等,这些都决定了银行的零售金融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宁波银行认为其“白领通”产品在个人小额信贷这一细分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可以保持较长时间,而该项产品的前中后台配套系统已十分成熟,以后预计不会再有大的投入。

  信贷投向符合政策导向,规模扩张受监管层限制相对较松。我们在年度策略报告中指出,政府意图是影响信贷投放量的首要因素,然而就1月份的情况来看,贷款供需两旺,唯监管层苦苦限制,政府意图恐已成为影响2010年全行业信贷投放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投资者担心政策调控目标严格细分到各家银行,从而各家银行信贷增速均不可能超行业整体增速太多。就此疑虑,我们询问了宁波银行管理层的看法。宁波银行认为,其目标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客户,贷款投向恰好与今年“调结构”的政策导向相合,因此监管层对其信贷增速的限制应该会比较宽松。我们比较认可宁波银行管理层的这一看法。

  随着异地分行的开设,对外贸企业的依存度将不断下降。宁波地区的企业多是外贸出口型企业,信贷客户在该地区的集中使宁波银行资产质量容易受外贸环境恶化的影响。宁波地区出口的产品比较低端,主要是靠成本竞争,汇率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很容易对出口企业销售情况形成冲击。但随着异地分行的开设,宁波银行未来对出口企业的依存度会不断下降。从09年的情况来看,异地分行贷款增量占比达到50%左右,存量占比已提升到20%以上,预计未来分行贷款的增量应该占到大部分。目前,宁波银行在对外贸企业放贷时也在注意选择一些出口优势较明显的企业。另外据宁波银行管理层称,09年11月、12月以及今年1月,宁波地区的外贸形势很好,江浙一带纺织、小家电、轴承等出口行业都开始回暖。

  贷款定价处在上升期。相比抢占市场份额,宁波银行更注重贷款定价。2009年的铁公基项目宁波银行基本不愿意接手,主要是考虑到定价太低的因素。宁波银行09年第四季度利率上浮贷款占比较第三季度提高。今年1月,宁波银行小企业贷款利率有所上升,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在中上旬还与去年持平,到了下旬,由于各大银行都在收缩额度,利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目前温州分行正在筹建中,2010年争取再开两三家分行。宁波银行温州分行09年12月获银监局批准筹建,2010年宁波银行还争取在无锡、北京、成都等地再开设两三家分行。监管机构在进行银行分支机构准入审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业务发展是否符合当地需要;有没有特色等等。宁波银行异地分行的员工团队主要在当地招聘,同时由于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上有一定差异,宁波银行更倾向于招聘一些没有行业经验的人来自己培训。宁波银行已成立的五家分行,除了深圳分行外,都实现了盈利。今年深圳分行的管理团队可能有一些调整,期待在盈利方面有所改观。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