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预期炒作碰壁 汇率改革考验高层智慧(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人民币升值预期炒作碰壁 汇率改革考验高层智慧(4)
2010年03月15日 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贝哲民:我认为2010年热钱将继续流入中国。然而,市场认为人民币被低估幅度在10%—30%之间。因此,无论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人民币升值”与否,其结果都将是相同的,即:增加资本流入。在理论上而言,为遏制资本流入,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不得不将人民币“升值”20%左右。但是,由于这将对出口部门造成巨大打击,因此,上述方式是根本不可能使用的。

  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或许5年左右,即便资本账户盈余仍保持高位,中国国内需求也将增加。中国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完成经济结构调整。这也意味着,未来5年,政策制定者将面临非常具挑战性的经济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怎么走?

  上海证券报:近些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迅速扩大,进而引发外储投资多元化等问题。当然,放慢外储积累、或者减少外汇储备是解决方案之一,然而这可能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实现人民币升值。您怎么看待中国这个“两难处境”,如何突破它?

  汤敏:这个观点在理论上而言是对的,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因为市场是会就此进行炒作的,连美国、英国、欧洲都顶不住,我们凭什么能够顶得住。国际热钱的威力是非常大的,热钱的大进大出必然会对一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所谓放开就是要让热钱大进大出,我觉得放开在目前来看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是我们能用中国经济和13亿人的财富来赌这个吗?

  如果真要减少外储,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加大进口呢?近几年来,出国回来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外国的东西比国内便宜多了。甚至那些“Made in China” 的产品,国外的价格都比国内便宜。这种现象不但出现在人均收入远远高于我们的美国、欧洲,也出现在人均收入跟我们差不多的,甚至低于我们的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

  按这个现象分析,人民币不是应该升值,而是应该贬值才对。或者说,应该有大量的国外商品进口到国内来。我认为,要真的做到贸易平衡,要使中国人能更多地享受到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财富,有关部门就要重视进口的问题,好好地找出为什么进口不足的真正原因。

  沈明高:人民币升值为国内结构调整增加压力,我的看法是应当“双管齐下”。国内结构调整,其核心是国内要素价格的改革,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环境、能源、大宗商品等价格改革。如果上述调整实现了,国内经济也就不会过度依赖出口,也就不会出现整体经济不平衡、外储剧增等现象。人民币升值与国内要素价格调整基本上需要同步进行。

  贝哲民:中国减缓或降低其外汇储备的唯一根本解决方式是,通过一个更强势的人民币、或者推动更强劲的国内需求来完成。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仅仅是一个短期解决方案,它也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伴随外储增加,中国人民银行必须为此进行对冲、注入更多流动性。

  上海证券报: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开放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中国需要货币和财政方面更多努力,包括提高汇率灵活性、货币可兑换性、利率市场化、发展国内债券市场、以及向外国参与者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等。我们应当如何安排好上述人民币改革的时间表和步骤?

  沈明高:当下最重要的是提高汇率灵活性,同时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这两项应当同步进行。在此基础之上,利率市场化就变得比较重要,利率也是结构调整的一个部分。而接下来第三步,就是发展国内债券市场。当汇率灵活性增加、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且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合理水平、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国内债券市场,既有助于国内企业增加中长期融资工具,也为国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提供投资渠道。

  做好上述事项之后,接下来才是人民币可兑换性,然后再考虑资本账户开放。而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是贯穿上述整个过程的。此外,我还想强调,国内金融市场不仅要向外国投资者开放,也要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包括增加更多投资品种和渠道、使更多国内企业和个人参与其中。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非常重要,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开放度、产品丰富度、定价机制等。(记者 唐真龙 石贝贝)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