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应对危机,根本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吴敬琏:应对危机,根本在转变发展方式
2009年01月20日 11:02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资料图) 中新社发 王辰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也面临巨大的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前者对后者造成了来自外部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本身就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前者存在的缺陷,也在后者身上有所反映。中国经济体系深层的问题根源,在于它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原来的经济发展主要靠两个力量推动:一是大量的资源投入,二是大量的出口需求拉动。这种过分依赖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式未能及时转变,就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积累率愈来愈高,消费不足,投资回报下降,货币超发和金融体系问题积累;二是外汇结存大量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加大。为了抑制本币升值速度,中央银行就要大量收购外汇。这又会造成货币超发、信用膨胀和流动性泛滥,一旦受到外部冲击,本身的经济体系就可能出现虚拟财富蒸发、资金链断裂一系列问题。应对危机,除了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来稳定市场外,根本出路还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

  但是,转变发展方式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不论是“破旧”还是“立新”,都存在体制性的障碍。从“破旧”方面说,各级政府仍然掌握较大的资源配置权力,少数官员投入大量土地、资本来营造“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实现所谓政绩目标。从“立新”方面说,主要的障碍在于,由于改革未能完全到位,有利于创新的法治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为了实现产业提升,一方面需要限制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现有的产业。现有产业的提升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即从简单加工尽量向研发、设计、品牌销售、售后服务等附加价值高的服务性业务的方向延伸;二是发展服务业,包括知识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

  除此之外,中国还应该发展出产业链更为完整、含有更多自主技术的新产业。有人说中国技术人才不足,中国人创新能力差,不具备增加值的比较优势,产业提升还不现实。我不赞同这种意见。虽然中国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高,但我们人口基数大,现在技术人员的绝对数早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目前中国技术人员的自主发明为数不少,其中有些已经走到了主流技术的前沿。但这些发明的产业化却步履维艰。障碍在于目前在许多重要领域存在阻碍技术转化的种种制约因素,抑制了创新,阻碍新产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要转变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有赖于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进程将决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地实现转型,并促使我们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走上持续稳定增长的光明大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财经频道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