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中国民歌病根儿:“千人一嗓”和“假大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问诊中国民歌病根儿:“千人一嗓”和“假大空”(2)

2010年09月14日 19:0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与当前的民歌教育不无关系。徐沛东认为,现在不少老师的教学方法一个样:发声学院化、唱法趋同化、演绎同质化,抽离了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应有的内涵,使民族唱法的路子越走越窄。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把“技能量化”作为硬性指标。

  不只是“千人一嗓”,“目前有些民歌在创作上,说教大于打动、理念大于气象,太过‘假大空’。”著名词作家宋小明批评了当前“用报告语言写民歌、红歌”的现象,“有些词曲作者喜欢凭空臆想,似乎坐在太空里看中国,‘伟大的’‘壮丽的’‘大西北’‘大三峡’‘大黄河’等抽象语汇的过度使用,造成民歌、红歌脱离实际,传播受阻。”

  宋小明说,有些民歌的创作者已形成思维定式,在音乐中形成了特定的诉讲方式、语感、语体,与新时代的新要求有巨大差距,因此他们的作品很难被“80后”“90后”接受。

  民歌教育模式化行得通吗?

  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曾培养出彭丽媛、宋祖英、张也等众多著名歌唱家,他的“金氏教学法”早已成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一面旗帜。但他认为:“民歌也需要时代性与表现力,而不是模式化,那样就把音乐框死了。我们需要创新,停滞不前的保守观念不利于民族声乐发展。”

  “所谓流行、民族和美声,只是一种风格的概念,是不同形式的个性体现。”金铁霖说,“对歌手来说,学会科学的演唱方法才是关键,如果歌手的适应与感觉能力强,完全能驾驭不同风格的曲目。有的演员今天唱‘流行’,明天唱‘民族’,一样可以唱好。”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