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报刊亭曾列南京“十件实事” 如今已消失近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建报刊亭曾列南京“十件实事” 如今已消失近半

2010年10月27日 08:22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建报刊亭曾列南京“十件实事”

  而如今“办实事”建起来的报刊亭已消失近半,一分钱补偿都没有

  记者调查发现,事实上在2000年之前,南京市民买报大多还是在流动的书报摊上,“那个时候一块木板就是一个报摊”,正是在当年,南京中山北路上出现了第一批报摊亭。“这20个报摊亭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几乎成为南京城的一件大新闻。”一位老报摊主告诉本报记者。

  接着,随着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通知》的下发,2001年南京为了提高城市形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当年南京建设了200多个报刊亭,一批报摊主走进报刊亭。2002年又建设了200多个报刊亭,这几百个报刊亭都隶属于南京邮政下设的南京钟山书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报刊亭”列为当年南京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实事。其后南京市政府整治报摊,要求所有的报摊拆摊进亭,彼时另一家报刊亭建设管理单位汇文公司成立——2003年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南京报业集团、邮政公司、南京广电、东恒公司等多个部门入股成立了汇文公司,进军报刊亭零售市场。

  昨日,汇文公司李总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李总介绍,当时报刊亭选址要求是避开十字路口、离开红绿灯50米以上,不能占用盲道等。“我们还要考虑接电、使用公共电话等需要。”李总介绍,报刊亭设置地点选好后,跟街道城管科联系,选址要经过他们审批。书报摊的摊主想入亭的,可以跟公司谈,不愿意不强求。

  经过2003年的整治之后,南京街头此前随处可见的书报摊几乎没有了,报刊亭出现在南京大街小巷。记者了解到,高峰时期南京拥有将近一千个报刊亭,除了市容和一些街道建设的少数报刊亭外,主要分属钟山和汇文两大公司。

  然而,从去年开始随着“三中”路报刊亭的撤除,南京的报刊亭数量急剧萎缩,如今只剩下大约500多个,损失将近一半。

  “拆除的亭子没有用了,我们一分钱的补偿没有。”2007年,汇文公司下属的报刊亭有300多个,如今还有200多个。李总介绍,去年“三中”路拆除、移位报刊亭,现在白下瑞金路、常府街、户部街上的报刊亭也在拆除。“让拆就拆,怎么办?政府行为哎。”

  李总介绍说,之前有过报刊亭从主干道搬到次干道的情况,但不多。今年4月份接手管理以来还没遇到过。本报记者 宋南飞

  想不到,以“非法经营”为理由之一的拆报亭举动居然本身就涉嫌违反国家政策!昨日一读者致电本报表示,2000年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邮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城市建设报刊亭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昨日,记者找到了这份由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邮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国邮联[2000]452号文,题为《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通知》称:“目前已建成的报刊亭被人民群众誉为安排下岗职工的安民亭、方便市民生活的便民亭、满足文化需求的文化亭、维护社会治安的安全亭。”

  《通知》要求:“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规划,通盘考虑。有计划地在城市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兴建一批式样美观、相对稳定的报刊零售亭。”

  《通知》要求:“各级城建、公安、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报刊零售亭的建设,按照各自职能做好报刊零售亭的规划、选址、安装、办证工作,并适当减免费用。”

  在这份《通知》的最后,相关部门强调:“报刊零售工作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报刊零售网点建设的重要性。要创造条件,切实搞好报刊零售亭的建设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显然,在没有新政策制定之前,这份《通知》依旧有效,所以拆报亭还真是违规行为。

  本报记者 宋南飞

  一向以几位嘉宾进行唇枪舌剑的观点交锋而著名的江苏城市频道《新闻夜宴》节目,昨晚也关注了玄武区拆报亭一事。有意思的是,在做这期内容时,遭遇了“尴尬”——参加节目的3位嘉宾,没有一个人愿做支持拆报亭的“反方”,在这场辩论中,大家高度一致地表态:市容是面子,民生是里子,不能因为影响市容就拆报刊亭!

  该不该拆?

  “就算影响市容,也不该拆”

  昔日被冠以文化风景线,如今则被认为影响市容,报刊亭该不该拆?对于这个问题,江苏交广网著名主持人梁爽认为,首先要弄明白市容的标准是什么。“街道整洁宽阔、所有路面干净、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这样就算市容很美吗?其实不算。很多人都认为欧美国家充满了人文气息,这是因为很多手工艺人、民间艺术家都在街道上向行人展示才华,这样的市容才是美的。”在他看来,“解决影响市容的办法很多,拆除是最没有办法的办法,简单粗暴之极”。

  “一座城市的美,包括外在的景观美和内在的人文气质美,若只有外在美,没有内在美,那么这座城市就是一个‘绣花枕头’。报刊亭让城市和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便民功能。”新闻评论员、南航人文学院社会学博士邱建新认为,就算报刊亭影响市容,也不该将其拆除掉。应该把它修葺一新。

  说拆就拆?

  “纯属自个抽自个嘴巴”

  经审批而建成的报刊亭,说拆就拆,这在梁爽看来,就像“自个抽自个嘴巴”。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很难让老百姓理解。邱建新也认为,想建就建说拆就拆的做法,破坏了现代契约精神。

  5万元买断?

  “这是强买,今后生活咋办?”

  拆迁报亭,每个以5万元的价格买断,也成为嘉宾们炮轰的焦点之一。“若要买断,政府应该按照一个报亭每年经营所得去除成本后的标准来买,而以一口价的5万元买断,这是强买。”邱建新替那些把经营报刊亭作为生活来源的人担忧:“他们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是市容重要?还是民生重要?”梁爽认为,孰重孰轻,大家一掂量就知道了,“不该为了不重要的‘影响市容’这个原因,就让报刊亭这个惠民工程落空”。

  要不要开听证会?

  “就算走过场也不可省”

  要不要拆除报刊亭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邱建新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太过随意,需要召开听证会,让有关利益群体来最终决定报亭的去留。“尽管在很多人眼里,听证会就没什么实际作用,但召开听证会的这个程序不可省略。”

  本报记者 戚庆燕

  本报关于“是否同意拆除报刊亭”的调查推出后,截至昨天19:00,共有283位网友参与在线调查,扬子微博上192位网友参与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参与调查的283位网友中,276位网友在报刊亭买报,214位网友认为报刊亭传播文化,方便了购买需求,认为报刊亭影响市容的仅有两位网友。其中,276位网友反对拆除报刊亭,赞成者仅有3位。在反对理由中,155位网友认为报刊亭方便买报不可取代,另有120位网友认为,报刊亭是一座城市的风景线,应当保留。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拆除报刊亭,没人说愿意”。

  宋南飞 整理

  本报名记微博引来海外网友为玄武区报亭喊冤

  南京玄武区要取缔沿街的报亭,在各界引起很大反响。本报文化新闻部主编、搜狐“名博”鞠健夫在他的微博中对此发出“感慨”后,一天内单篇围观量达到10万多,海内外网友纷纷对此发表看法,一致对“取缔报亭”这一破坏文化形象的做法表示反对。

  来自西班牙的网友“古典性情”在微博上回应说:我要是那里的城管,我不会主动去堵别人的生路,人家报纸卖得好好的,干什么要惊动他呢?每一个城市的生命活力都是经济政治和谐的效果。这样一来,那些报贩又要伤心了……难道没有和谐相处的高招吗?

  来自沈阳的网友“小酌浅饮品悠闲”说:我是贵报的东北读者,久闻金陵六朝古都的盛名。我个人认为,街头报亭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取缔街头报亭就等于给我们这些追求精神文明的人断了精神食粮!各位领导,文化是南京之魂!

  来自天津的网友“淡看世界”的发言更令人寻味:城市的逗号没了,文章你还看得懂吗?

  记者 蔡 震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