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印象·海南岛》贱卖 “实景演出”敲警钟

2010年11月10日 14:5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作为张艺谋“铁三角”团队指导的第四部印象系列作品,《印象·海南岛》并没有延续曾经的辉煌。由于经营惨淡,日前投资方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55%的股权低价转让给一家民营企业。《印象·海南岛》的窘迫境遇不仅为当前的“印象热”泼了一盆冷水,更是为大型实景演出旅游热敲响了警钟。

  《印象·海南岛》遭遇转让股权尴尬

  投资1.8亿元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2009年4月在海口市开演,凭借张艺谋的金字招牌,曾经历短暂的绚烂。有关方面曾表示,海口气候宜人,《印象·海南岛》全年演出天数可达70%,远远超过其他印象系列的可演出天数。按70%的上座率,仅靠门票收入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现实与预期相去甚远。

  《印象·海南岛》上演一年多来,能容纳1500名观众的海胆剧场内,上座率往往只能达到30%,在淡季时每天仅能卖出100多张门票。为提高上座率,除了将最低门票价格从238元下调到168元外,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还前往各地促销,但效果一直不明显。相对于1.8亿元的投资,约8万元的日均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收回成本遥遥无期。

  由于巨额投资难以回收,最终投资方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55%国资股权于日前以2750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一家民企。

  目前,有新资本注入的海南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也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据悉,《印象·海南岛》已列入海南最新推出的“一路向北游海南——感受琼北文化之旅”旅游套票,希望将三亚的游客吸引过来。然而,新的举措能否让《印象·海南岛》改变命运,还有待市场检验。

  “印象”奇迹缘何不能复制

  《印象·刘三姐》开启了张艺谋印象系列的大幕,而且一直长演不衰: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月,已获得6亿元的总收入。《印象·丽江》推出后,客流量也逐年递增,2009年接待观众138万人,相当于每天接待3000多名观众,演出收入超1.5亿元。然而,为何这种成功不能在海南延续?

  一些旅游界人士认为,《印象·海南岛》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上马,被赋予改变海南旅游“南热北冷”格局的重大使命,但忽视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海南旅游以三亚为最终目的地的现状,并不是仅靠张艺谋的金字招牌就能扭转。

  而《印象·海南岛》缺乏内涵更是其致命的缺憾。很多看过演出的观众表示,《印象·海南岛》是一个现代时尚的高科技产物,声光电很绚烂,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内涵却空洞乏味,没有融合本土的文化精髓。看过之后,无法让人联想、回味。

  虽然质疑声不断,张艺谋团队的印象系列作品仍然风起云涌。继《印象·海南岛》之后,《印象·大红袍》今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上演,而目前《印象·普陀山》正在运作之中。

  海南省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表示,《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源于一种创作灵感,如果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考虑而不断复制,整个文化艺术的价值就降低了,实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实景演出不是旅游“救世主”

  自《印象·刘三姐》大获成功之后,国内不仅形成一股“印象热潮”,大型实景演出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地纷纷效仿,希望照搬“印象”的成功模式,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短短几年内,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相继上马,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河南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内蒙古的《天骄·成吉思汗》等等,它们都有着超大规模场面、超庞大演出阵容、高科技应用,都是由人、景和光影构成的“视觉盛宴”。

  随着大型实景演出遍地开花,其越来越模式化、空洞化和同质化的特性,使得实景演出越来越受人诟病。尽管打造实景演出项目的地方政府希冀通过这种“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提升当地文化内涵,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实景演出过于突出“眼球效应”,一味追求庞大、华丽的外表,并没有真正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对游客来说只能是“鸡肋”,因此也无法实现初衷。

  学者叶匡政近日对印象系列作出评价:“刘三姐”可能出自灵性和悟性,“丽江”只能算随性,“西湖”不过是惯性,到了“海南岛”看来只剩下惰性,再做下去展示的可能就是“印象”的劣根性了。

  他认为,实景演出一哄而上的结果,最后只可能是对张艺谋“印象”的浅俗克隆。随着打造时间越来越短,与当地景观和文化特色的关联性也会越来越弱。如果把实景演出当成一种艺术创作,就应遵循艺术规律。实景演出一旦泛滥,就是文化垃圾。(记者周慧敏)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