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87万项非遗待嫁 生产性保护或实现传承发展

2010年11月15日 14:11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山东等地相继成功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之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论坛也于日前召开。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加以建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在全国蔓延开来。几乎所有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讨,都围绕着如何让这些技能更好实现传承发展,并且无一例外的围绕着“市场化”与“产业化”。

  生存之惑:伴生旅游业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来说,“非遗”就是那些来自于先辈们生产活动留下来的语言、文字、道德、哲学、艺术、技艺、风俗等等一切的习惯和技能,是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据初步统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

  近年来,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非遗”项目的外部发展环境有所改善,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但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生存也遇到了很大的“困惑”。

  与旅游景点对接,一直被认为是“非遗”市场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宁夏镇北堡影视城里,刺绣、擀毡、打铁、皮影戏、木偶戏、斗鸡、耍猴……50多种民间艺术项目让人目不暇接。影城每年划拨50万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对盈利性强的项目,“非遗”传人可通过销售产品赚钱,而对展示类盈利性不强的“非遗”项目,影视城给予民间艺人工资或者补助。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拥有自己店面的刺绣项目国家级传承人赵桂琴说,以前刺绣多是兴致而为,也卖不了钱,而现在她创作的作品主要就是通过在影城的店面销售,每年大概能够销出价值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作品四五十幅。

  实现市场化,主要与旅游和展览、展示相结合,这是目前国内很多非遗产品的生存之道,但是,这种做法给“非遗”带来的伤害也是同样不容忽视。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倾向正愈演愈烈。这些遗产的传承人不必再固守清贫,”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认为,“有一些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为顾客表演婚礼仪式、送荷包、喝交杯酒,把正剧性质的东西都变成喜剧、闹剧。久而久之,文化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就失去了其作为生活方式的意义。”

  生产之辩:莫拒“产业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非遗”生产带有某些神秘性,似乎只有是家族继承、师徒传授、手工制作、家庭作坊才是最为纯正。其实,在科技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技能成熟的今天,“非遗”早已走出深闺,实现产业化的生产,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

  今年10月中旬,济南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向公众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同时,学者们就保护“非遗”方式的探讨和思考,其中生产性保护是专家和学者争论比较多的一项保护办法。

  所谓生产性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生产性质的保护手段。一位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认为:“把一件民间艺术品卖掉,它不值钱。但是,如果你把它研究出来,通过某种手段再去发展,它的价值就大了。”

  在生产性保护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说景德镇的制瓷技艺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通过产业化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还有苏绣,由于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快速接轨市场、走向市场,苏绣已成为一个拥有“10万绣娘”、年产值10亿元、在全国拥有300多家经销点的庞大产业,并形成了系统的创作、绣制、营销专业分工的产业链。

  在和当代市场接轨方面,广东就有相当部分“非遗”门类的产业化进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非遗的保护方式与传承手段提供了新的参照。完全依赖对于市场运作的知识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运用。凉茶的产业化推广就是把贴近民生的一些传统文化和市场结合的好例子。最终凉茶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销量上打败“巨无霸”可口可乐,也是凉茶工艺得到很好的保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传承之道:“软”“硬”两手抓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据初步统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

  相比于像景德镇陶瓷、苏绣、东阿阿胶等在占得市场先机的非遗来说,更多的非遗还需要国家的保护。

  作为旅游产品的出现,看似正常的商业活动现象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眼中满是危机:“在旅游的纪念品中,特别对我们中国来说,大多数国民的收入还达不到收藏高级艺术品的时候,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廉价的东西就出来了。”

  祁庆富在接受采访时举例说,“徽州‘三雕’一方面它生存的挺好,另一方面它确实具有一定的濒危性,这时候我们就想让徽州‘三雕’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能够让其自身变得更强大、更发展,对于徽州‘三雕’的产品,注意我们保护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技艺,它的产品经过生产性保护,可能已经到了北京,这对于它自身传承技艺是有帮助的。”

  遵循生产的规律对非遗进行保护是一方面,对于更多的非遗产品来说,需要通过立法手段来进行强力保护。

  日前,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保护领域不断拓宽,保护体系逐渐完善,保护成效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报送全国人大审议,有望于年内出台。(林东)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