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范敬宜一生一世新闻情 一年到头总“文债如山”

2010年11月22日 09: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走了,永远地走了!

  寒风呼号,落叶飘零,仿佛在送他最后一程!

  11月21日上午,上千人汇集八宝山,在呼啸的寒风中挥泪送别中国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

  告别大厅入口处垂挂的巨幅挽联,是对他新闻人生的最好总结:先忧后乐采编评凝心香一瓣哀社稷骤失大笔;掖幼领新诗书画继翰墨三绝恸江山长忆斯人。

  报人老范

  沉到基层,呐喊时代

  范敬宜,字羽诜,193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他是中国当代备受尊敬的新闻前辈,新闻界都叫他“老范”。

  老范与新闻有不解之缘,在“最可爱的人”的感召下,1951年大学毕业奔赴白山黑水,进入东北日报,即后来的辽宁日报当记者。然而,命运跌宕起伏,6年后被错划成右派,记者生涯中断20年。“文革”再遭厄运,被下放到辽西最贫困的农村建昌。

  建昌10年,对他来说是生命中的浴火重生。他说,正是沉到社会最底层的那些年,才让他了解了中国的国情、民情,特别是中国的农村,也才真正意识到,“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

  1978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到辽宁日报社,重新拿起笔。他熟悉农村,深入农村,倾听农民的呼声,了解农民的实情,在农家炕头点灯披衣,挥笔写下著名的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回击了对农村改革的错误认识,旗帜鲜明地提出农村改革才刚刚开头。该文在辽宁日报首发,被人民日报作为头版头条全文转载,有力地推动全国农村改革的加速和深化。从此,他迈上新闻事业新境界,辗转历任辽宁日报社副总编辑、国家外文局局长、经济日报社总编辑。1993年出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8年离任后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追忆与老范共事的时光,十分怀念。他说,作为报人,老范有两个长处,一是会办报,二是爱办报。办报很辛苦,常熬夜,他那时已是60多岁的人了,但对办报兴趣浓厚,一心扑在上面,生活却很简朴、不讲究。

  “那段时间我们共同完成多次重大宣传报道任务,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配合默契,被称为‘黄金搭档’。”10月18日,邵华泽前去北京医院探望老搭档,“那时他精神状态不错,他对我说,在人民日报的日子是他最快乐的日子。”

  在人民日报工作时期,他强调编辑记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他说“人民日报能不能办得高出一筹,关键在这里”。

  早在辽宁日报和经济日报工作时期,他就提出过“经济改革呼唤新闻改革”,并脚踏实地从读者最不满意之处改起。他说,读者最不满意什么?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他积极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锐意改革,曾将一封普通的读者来信《农民呼唤日用品市场“返朴归真”》,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他不遗余力抓精品,要求每一个编辑部门“把创精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全社上下逐步树立起“精品意识”,报纸上涌现出越来越多引人入胜的稿件。

  他十分珍惜时代赐予的宝贵机遇,从重返新闻队伍那天起,就一直没有停下过手中的笔,即使记者写稿的“蓝笔”换成编辑改稿的“红笔”,也没有停止参与采写,而且不择题材大小,不论文字长短,乐此不疲。他说他的动机很简单,既然改革开放的时代把“笔”还给了他,他就要不遗余力地用这支笔为时代讴歌,为时代呐喊。他常说,如果有来生,还要当记者。

  新闻界大多都读过老范的《总编辑手记》,这是他在人民日报工作时期利用午休写下的值班手记,手记有感而发,点到为止,论述的却多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共性和一般规律,成为许多编辑记者的案头参考书。

  记得老范写过这样的诗句,“自怜去日多虚掷,再乞华年二十龄”,那是早在1981年他第一次出国考察时写的,以表只争朝夕的决心。蓦然回首,时光流转,人们多么希望还能“再乞华年”!

  清华范爷爷

  面向主流,培养高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几天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沉浸在一片悲哀中,学院大楼入口处,摆满了鲜花,贴满了留言。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健华说,听到范院长去世的消息,好多同学想写点悼念文章,可坐了一晚上,悲伤得写不出一个字。在学生们心中,范敬宜不是“范院长”,也不是“范总编”,而是敬爱的“范爷爷”。

  2002年,范敬宜以古稀之躯,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也是当时全国新闻院系年纪最大的院长。他说要把这里看作是新闻事业的延续,把自己一辈子的感悟、经验和教训,讲给学生听。他亲自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评论”、 “新闻与文化”等课程。每次开课,他都认真地、一字一句地撰写讲稿;对每一位同学的作业,他同样一字一句批阅,直到因病离开讲台。

  《乡村八记》的作者、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硕士、人民日报记者李强说,“范老师对我恩重如山,我无以为报,我会永远记住他对我们说过的话,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平方公里,要经常了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喜怒哀乐。”

  经济日报记者乔申颖,曾是范院长的第一任助教,2001年到清华读研时,已经在一家省报工作了3年。新闻是她唯一的选择,但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她迷茫。她说如果在清华依然找不到对新闻事业的归宿感,毕业后就不再当记者了。听了范老师的新闻评论课,她清楚地感觉到这就是她来清华要找的东西,懂得了新闻工作值得期待也需要坚守。乔申颖说,范老师或许不知道,他于生活的信仰,就像光源一样,对身边的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胡和平在致范敬宜先生家属的信中说:先生不仅是声誉卓著的新闻工作者,也是卓有建树的新闻教育家。

  在近百年中国新闻教育史上,以报人献身新闻教育的大家代为不绝,范敬宜当之无愧名列其中。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