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张衡地动仪是否有用引发学界震动 只是摆设?(3)

2010年12月13日 14:2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科技作品

  借鉴的意义更大于争吵和评述

  孙士鋐说,现在地震学中所使用的地震仪,依旧履行“地震记录”的功能。只是在记录过程中,人们利用光学仪、电动仪等高科技产品可以将震动信号放大到一百万倍,使它变得更加灵敏。甚至连火车、汽车等对地面形成微弱影响的地面运动也能记录在内。

  但是,现代科学是在历史科学中衍生出来的。对于历史来说,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即使张衡地动仪是复制的模型,它也是依托历史的架构产生的。“就像飞机一样,都是先有一个设想的模型,再去添加内置功能,使其更加完善。”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科技作品,借鉴的意义更大于争吵和评述。

  “历史遗留的科学就像一个谜,需要揭秘的过程,科研人员可以利用实验和数据去进一步验证它的功能,而不应该盲目地肯定和否定。”李宏说。

  许绍燮院士也告诉记者,张衡发明地动仪1600多年后,意大利等国外科学家也在19世纪末开始发明地动仪。例如,利用水银震时晃动泼洒的办法来记录地震发生的方位。而德国科学家维歇尔特还在1890年左右发明了和张衡地动仪相似原理的仪器,这也完善了近代欧洲地动仪的创制。后人改善前人的设计,或一时还不能复原这都是可能的。“在不同的年代、环境和背景下,现代人是无法完整地去还原一件用品最原始的模样的,只能通过历史的描述,以及人们的推断思考去模拟出一个相对形象的展示作品,来实现它传递历史信息的功能,这并不是一件‘错事’。”

  ■在科技史领域里

  有一批学者热衷于古器物的复制

  江晓源说,在科技史领域里,有一批学者热衷于古器物的复制。由于古籍中没有关于地动仪原理和具体结构的记载,任何复原的方案都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之上。而复制目的如果是为了宣传古代的伟大科技成就,这种目的也不可能达到。因为历史并没遗留给后人一个原物,即使复制出的器物具备一定功能,也不是真实的。如果学者从学术意义上想去进行深入的探索,试图用一些方案将它复制出来,这也仅仅是学者的个人兴趣,不会给人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变化。

  在江晓源看来,所谓“古代重要的发明”,都是人为的一种建构。“人们维护的仅仅是一个不真实的作品,并赋予它深刻的意义,来放大它的价值。但实际上,越重要的历史发明越需要真实感。

  其实,中国古代有多种多样的发明。比如,古代人利用炭来熏香。但是香炉放在被子里很容易倾斜,一旦使燃着的炭溢出炉外,就很可能引发火灾。因此,古代人就给香炉设置了“常平架”装置来保证香炉的平稳。后来,这种装置被西方人应用到航海领域中,稳定罗盘等零件,使之能够在颠簸的水面上,一直保持在水平状态。

  因此,对于历史遗留的作品,人们不需要去建构其意义来提升它的价值和大众的重视程度。“起码,后人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应该是夸张的。”江晓源说。

  ■文/蔡虹 张星海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