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同治将谏阻大臣尽数革职

2010年12月14日 08:4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50年前的深秋,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一炬。

  自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圆明园以梦幻般的建筑形态存在了150年。随后,以残园废墟之态存在又已150年。

  作为巨大悲剧的主角,这座罹难的“万园之园”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一处处在夕阳下矗立的断壁残垣,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着这片国土的荣辱兴衰。在此期间,圆明园“重修”的动议几次被提出,又几次付诸东流。

  150年来,圆明园始终是国人心头一块时时隐痛的伤疤,一个难解的心结。

  福海泛波

  1983年,圆明园沦为废墟一个多世纪后,终于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被定性为遗址公园。作为遗址公园建设的一期工程,福海于1984年12月1日开挖。

  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圆明园,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苏醒了。

  十几部推土机咆哮着,将一个多世纪以来填没福海的淤泥清出。在福海边生活、耕作的农民挥舞起铁锹,把他们祖上几代人挖山填湖造出的稻田掘去。机关单位来了,普通居民来了,附近驻军来了……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前后共达十万人次。

  耕种了数十年的稻田几乎要把福海填平,如今,泥土挖去,一池碧水还给福海。曾被掩埋殆尽的石头驳岸重露峥嵘,勾勒出福海的轮廓。

  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水面近于方形,宽度约五六百米,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32万平方米。圆明园盛时,福海碧波荡漾,四周佳景遍布,群峰倒影,“方壶胜境”、“平湖秋月”、“澡身浴德”等等景致连绵呈现。

  福海曾给皇家的御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是它并没有给皇家带来幻想中的福气,相反倒成了埋葬圆明园管园大臣的水中墓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管园大臣文丰无力护持,在一片火光中自沉福海。

  到新中国成立时,被称为“圆明园鼻梁”的福海已经逐渐沦为苇塘,一半水面被填平成稻田,并在西岸形成居民村落。一如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被毁后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

  1985年6月底,福海工程完工注水,一湖碧水重又泛起清波。虽然水面上再也映射不出万园之园绰约的风姿,但这毕竟是圆明园被焚毁一个多世纪之后,得以恢复的第一个景观。

  百余年来,万园之园的劫难被人们痛惜、哀叹,它的辉煌和瑰丽又被无数次在想象中描摹、神往,如今,终于有吉光片羽得以重现。

  这并不是中国人为还原圆明园盛景而做的第一次努力。

  “报效捐修”

  圆明园被焚毁于1860年。次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忧愤而死,其6岁的幼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

  1873年年底,18岁的同治皇帝“亲政”刚刚一年,就下达了重修圆明园的上谕:“因念及圆明园本为列祖列宗临幸驻跸听政之地,自御极以来,未奉两宫皇太后在园居住,于心实有未安,日以复回旧制为念”。

  严格讲,同治并不是第一个产生重修圆明园念头的人。同治七年(1868年)时,御史德泰奏请重修圆明园。为解工程耗费,内务府库守贵祥拟出筹款章程,“请于京外各地方,按户、按亩,按村鳞次收捐。”

  此议一出,便遭众大臣极力反对,认为此举将“动摇邦本”。德泰、贵祥被革职发配,修园的动议被搁置。

  待到同治亲政时,清王朝一方面通过与外国列强的媾和,换来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另一方面,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的湘淮军队,彻底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再加上大兴洋务运动,王朝隐隐有复兴之兆。然而实际上,所谓的“中兴”不过是这个没落朝廷的回光返照,羸弱的清王朝早已沉疴难救。

  同治对圆明园工程耗费亦有所知,“现当库款支绌之时……诚恐不敷。”所以“再四思维”,决定“择要兴修”,包括“安佑宫”(供奉列祖列宗之所)、“两宫皇太后所居之殿,并朕驻跸听政之处”,“其余游观之所概不修复”。

  而同治为重修圆明园想出的筹款法子居然是:“着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员量力报效捐修”。

  上谕发出,恭亲王奕䜣首先捐了两万两白银。照理,既有皇命在上,又有权臣拥护,重修圆明园似乎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但同治没想到,自己亲政后想要创造的第一得意杰作,居然阻力重重。

  先是御史沈淮疏请缓修圆明园工程。同治览奏大怒,立即召见沈淮,严词申斥。接着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更恼,下令将游百川革职,随后他干脆发了个上谕,勒令群臣不准复言。

  另一位热衷于重修圆明园的是慈禧,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是她的四十整寿。这位穷奢极欲的皇太后重修圆明园的心情比同治更为迫切。同治发布上谕的当月,她就几次催促皇家建筑设计御用的“样式雷”呈交烫样,并亲自进行修改。

  这一次的整修计划,最初设计总共有3000多间建筑,包括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上下天光等21个景区。但整修工程并无意准确恢复原状,设计全凭慈禧和同治的喜好,很多建筑都准备大幅改动。

  据考证,圆明园有八成多的建筑被英法联军直接焚毁,尚余一成多未遭火劫。而慈禧和同治实施的这次“半截子”重修工程,实际上对圆明园残迹进行了一次更为彻底的破坏。

  在慈禧和同治的眼中,圆明园的遗迹当然是没有价值的,他们要的是皇家园林的巍峨和气势。为筹集建筑材料,圆明园内残存的不少建筑被拆解,附近的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处的旧材也被拆来。

  同时,实施中的重修工程也常被经费短缺打断。即便最后不得不把工程量由3000间砍到1420间,筹集到的款项也是杯水车薪。直到1874年5月,各级官吏报效的工银总共只有30万两,而工程所需经费估算高达数千万两。

  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声音再次响起。此前带头报效工银的恭亲王,这时成了反对派的带头人。

  数位官员谏阻重修的奏章未见丝毫效果,恭亲王奕䜣、大学士文祥等十位重臣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

  据时人吴汝伦日记记载,同治看了两眼奏章,便不耐烦地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舌!”

  奕䜣等人继续陈词,同治大怒:“此位让尔何如?”

  大学士文祥听到皇上居然说出这样的话,伏地大哭,喘息几绝。醇亲王奕譞则继续泣谏。

  这次激烈的廷争,以同治推说“为承太后欢,不敢自擅,但允为转奏”而暂时停止。

  同治并没有转奏,几位朝中重臣反对重修圆明园,被他视为对自己皇权的挑战。数日后,他忽然颁诏,将谏阻重修圆明园的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大学士文祥、帝师李鸿藻等十大臣尽数革职。

  眼看君臣矛盾爆发,两宫太后只好出面调解。据晚清文学家吴汝纶日记记述:召见时“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谓十年以来,无恭邸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谕著即撤销云云”。其结果是:双方互做妥协,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

  至此,圆明园重修宣告结束。耗费了480多万两白银的这项工程,有100座500间殿阁亭榭动工在建,没有一座完工。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