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同治将谏阻大臣尽数革职(5)

2010年12月14日 08:49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废墟派”与“整修派”

  上世纪90年代,圆明园内的商业设施一度大为发展,福海中跑着摩托艇,西洋楼前抬花轿,大片遗址中办起了动物园、射击场……形形色色的时代产物云集圆明园,触怒了很多人的神经。群议蜂起。

  1995年10月27日,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直斥圆明园“修复”工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他们连听一听社会声音的耐心都没有就贸然开始了圆明园的‘修复’工程,果然,仅仅几年工夫,圆明园内帆船点点,绿树丛丛,歌声笑语,鼓乐喧天,甚至在‘西洋楼’前抬起了‘花轿’,把象征国耻的重要文物变成了生财不息的摇钱树!”

  “动不动就在文物的废墟上大兴土木,搞了为数不少的不伦不类的假古董,既掩盖、破坏了许多废墟本身的美,又阻止人们借废墟发思古之幽情,性怀古之审美想象。这种行为,名为弘扬,实则摧残。”

  随后,叶廷芳又在《光明日报》撰文《废墟也是一种美》,从美学层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理论阐述,“废墟派”的命名应运而生,核心主张即圆明园遗址应该保留废墟原状。

  与上一个十年争论中的“反对派”一样,“废墟派”反对整修,但理由不再局限于财力,而上升到文化学以及美学层面。

  与“废墟派”对立的则是“整修派”。

  其实即使是在“整修派”内部,想要全部重建圆明园的也只占极少数,而大多数人还是主张部分整修,已经成为圆明园名片的著名的西洋楼等遗址废墟则应该保存。事实上,在“整修派”内部,关于到底该修复多少的争论也一直在进行着。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面对“废墟派”时的相同观点,那就是至少要复原圆明园中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最激烈的争论在“废墟派”代表之一从维熙与“整修派”代表王道成之间展开,修与不修圆明园被上升到是“雪洗国耻”还是“难割辫子,精神残缺”的高度。同一个国外废墟遗址,既可以是正方论据也可以是反方论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发表文章的题目直点对方之名,你来我往几个回合,连文章题目都成了《对×××先生答复的答复》这样的绕口令。

  “整修派”和“废墟派”的争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矛盾激烈时势如水火。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汪之力和叶廷芳,一个是70多岁的学者,一个是年近百岁的元老,双方互不相让。

  其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于2000年经市政府办公会议通过,国家文物局也回函同意。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规划也是各方观点争论出的结果——既适度整修,又不盲目行事。《规划》重申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原则,批判商业游乐化倾向,决定恢复全园的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保持大部分遗址被毁面貌,必要的建筑物恢复限定在1/10以内。

  心结难解

  2007年,港澳知名人士何鸿燊以6910万港币的天价购得圆明园马首铜雕,刷新清代雕刻文物拍卖价格的纪录。

  不久,何鸿燊把马首和此前以600多万港币买回的铜猪首一同捐给保利博物馆。而保利博物馆中已经收藏的猴首、牛首和虎首则是在2000年从香港拍回,总计花了近3000万港币。

  在圆明园数以百万计的流失文物中,12只生肖兽首的艺术价值并不突出。但它们一旦被贴上“圆明园流失文物”、“回归”、“爱国”的标签,原本默默无闻的装饰物,迅速升级为国宝。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这样评价12兽首拍卖:“它们的价值不是经济和艺术价值,而是政治价值,因为这是侵略者的罪证。将当年以强盗行径劫掠的中国文物用天价拍卖,无异于敲诈,既可鄙,也可耻!”

  但这并不妨碍国外的文物商一次次成功地利用圆明园,绑架国人的爱国热情,撩拨起民族情绪,从而攫取巨大的商业利益。

  2009年,圆明园兽首拍卖再次上演,鼠首和兔首的落槌价超过2亿元人民币。只是这一次,最后竞得的中国买家其实是故意搅局,竞拍成功却拒绝付款,兽首拍卖以闹剧收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者认为其“毫无信誉,有辱国格”,也有支持者大赞这是“爱国义举”。

  有关圆明园的争论似乎总是达不成一致。

  150年前的那把熊熊大火,焚毁了“任何笔触都描述不出其华美瑰丽”的“万园之园”,却把“圆明园”的创伤定格成一个恒久的象征,它静静看着时光流转,看着脚下这片国土所发生的变化。矗立在京西北的断壁残垣,已烙印进了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倏忽间已是一个半世纪,沧海桑田,换了人间。这个心结,却始终难解。

    本报记者 董少东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