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公祭风盛行 59.6%公众认为公祭不该是政府行为
2007年07月02日 07: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6月22日,2007(丁亥)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里甘肃天水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约5000人汇聚伏羲庙伏羲广场,寻根祭祖,拜谒祖先。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同志宣布公祭大典仪式正式开始,随后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同志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诵读颂伏羲辞,表达华夏儿女对始祖的景仰之情。接着,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徐守盛同志恭读祭文,歌颂伏羲功德,并传达羲皇儿女秉承先志,继往开来,共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 中新社发 唐彦辉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如有政府参与,民调显示公众最能接受的公祭对象是革命先烈,77.3%的受访者持这种态度

  6月22日,甘肃天水市举行了省级公祭伏羲大典活动。一系列搭车的文体经济活动结束后,节会组委会这样评价大典的喜人成果:嘉宾规格高,参祭规模大,公祭程序严,社会影响广。

  进入5、6月份以来,部分地区政府对公祭活动迸发的热情,正随着气温一起节节攀升。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62.4%的受访者认为,公祭可以举行,但要适可而止;只有极少数人(5.3%)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此外,还有25.1%的人的态度是“不太好,要举行的话应该依情况而定”,而另外7.2%的人则认为“完全就不该搞什么公祭活动”。

  有媒体追根溯源发现,这股公祭的潮流始于1980年前后,最初仅限于几个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地点。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公祭这一形式在更多地方蔓延开来,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的政府直接介入了类似的“公祭”活动。

  而真正的热潮出现在2004年,当时,黄帝公祭被认定为“国家级祭祀活动”。此后发生的一切,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2003年公开预测的那样:“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还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业神”都将进入“政府公祭”的行列,公祭对象的争夺战拉开帷幕。

  始终伴随着公祭热潮的,是来自社会各方面质疑的声音。

  记者注意到,在各种声音当中,最大的争议焦点就是,这种祭祀活动是否该由政府出面。本次调查发现,接近六成(59.6%)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不应该扮演公祭组织者的角色;认为“应该出面”和“说不好”的人数几乎相同,分别占20.2%和20.1%。

  公祭活动最不能被民众接受的,是政府的大手笔投入。不久前,一则新闻在网上几乎被板砖“拍死”:国家重点贫困县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耗资1500万元举办了一次女娲公祭大典。此后,当地官员出来解释称“只花了740万”。

  2004年之后,浙江省绍兴市便提出了“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目标。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建了祭禹广场、水上祭台、守陵村和夏禹文化园,终在2007年使禹祭也升格为“国祭”。

  在地方政府竭尽全力,力争将公祭上级别、上档次的同时,来自民间的声音却指出,这不过是在比“面子”,赛“政绩”,折射出部分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冲动和浮躁心态。

  在本次调查中,59.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在铺张浪费,没有起到实际效果。有22.6%的人认为,公祭活动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值得肯定,另有18.1%的被调查者觉得“说不好”。

  实际上,所有大搞公祭活动的地方政府,对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从来都不忌讳。在公祭活动中,招商引资才是重头戏。

  但很多被调查者认为,政府的这一初衷实在是一厢情愿。53.7%的人认为,借公祭招商引资只是个下策,浪费人力财力,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相比之下,认为这是“上策”的人只占21.8%,还有24.5%的人表示“说不好”。

  另一个造成公祭越来越不受欢迎的原因是,公祭对象的泛滥。在被调查者心中,最能接受的公祭对象是革命先烈,有77.3%的受访者持这种态度。其次,分别有68.4%和60.7%的人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如炎黄二帝)和文化先贤(如孔孟)也可以成为公祭的对象。至于古代神话人物和民间传说人物,在本次调查中的支持率仅为11.4%和5.8%。此外,还有4.4%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本就不应该搞类似的公祭活动。

  多数公众的意见与近年来两会的有关提案议案形成了呼应。在今年两会期间,军队人大代表陈章元提交了“关于建立公祭人民英烈制度的建议”的议案;200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伴青同样提出了设立“革命烈士节”的提案;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赵龙建议,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

  不少地方官员在公开场合谈到公祭的意义时,首先要强调的都是“文化传承”。但公众对此并不是很认同。60.2%的人认为,弘扬传统文化最好的方法是“保护传统节日”,其次是“重拾国学”(22.6%),而赞成“举行各种公祭活动”的人只有9.1%。

  背景资料:本次调查执行时间为2007年5月28日~6月25日,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网络的1251份有效问卷,其中报纸读者回寄问卷190份,网络读者填答问卷1061份。受访者中男性占76.0%,女性占24.0%,平均年龄为29.3岁,其中19~35岁读者占77.1%,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89.1%。 (张凌)

  青调留言板

  在我眼中,公祭有个规律:越是贫穷的地方,公祭活动越壮观!以搞活经济为目的的公祭本身就是一个畸形的产物,会使得扶贫的县乡越“扶”越“贫”。

  ——严坤

  各地公祭的流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本国人重视不够,外国人却津津乐道。

  以公祭拉动经济发展,如果做得好大家受益;如果办砸了,善意的初衷就会变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是拿纳税人的钱打水漂。其实这就是场博弈,赌注是群众利益。

  ——青岛理工大学学生

  公祭之风盛行,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而非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爱国教育”。看似风风火火,实则劳民伤财;说是利于经济发展,实是缺少发展的思路。它只不过是形式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一种缩影罢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不是源自几次规模宏大的公祭,而是来自细水长流、日积月累。

  ——一位读者

  (何叶整理)

 
编辑:宋方灿】
:::相 关 报 道:::
·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将公祭 董建华任治丧委会主任
·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隆重举行
·秉承先志继往开来——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祭文
·五千华夏儿女汇聚羲皇故里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算一下“公祭”经济账如何
·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6月22日在天水举行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