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成流行语集散地 “拗造型”版权属于沪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上海再成流行语集散地 “拗造型”版权属于沪语
2009年01月07日 14:07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去年开始,“拗造型”一词忽然流行开来,在博客、网络语言,甚至日常生活当中被广为传用,使用范围涉及全国各地,不少人还把它写作“凹造型”。有人认为,这个词最早为洪晃使用,而洪晃是北京人,这个词的“版权”当属于北京人。

  不过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对此表示反对,他解释道,从语言学上讲,“拗造型”的“拗”字对应的读音和含义本来是沪语独有的,而北方语系里并不存在。当初洪晃应该是借用了上海话。

  参照新词典轻松输入上海话

  在去年12月刚刚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拼音输入版)当中,“拗造型”一词即被收录,此外还有 “淘糨糊”、“有腔调”等词语,钱乃荣教授表示,这些词都是“走出上海,走进全国”的。

  钱乃荣教授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又成为全国新词语和新流行语的集散地,有大量的新生词语在上海创造出来和通过上海人传播开去。上海再一次成为大量口语新词语的发源地和出发地,实现了口语书面语、方言普通话新一轮的交融。 “这种方言和书面语、通用语的互动融合实际上在20世纪初叶的上海早已产生过,如当时和接着在上海话中产生的‘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报纸、公司、咖啡、色拉、啤酒、冰淇淋、麦克风、图书馆、博物馆、资本、社会、文化、艺术、特权、具体’等等新词很快都传入书面语通用语,以至使现在有些人以为这些词原来不是上海方言词语,而一开始就是国语词语。 ”

  《上海话大词典》之所以推出拼音输入版,钱教授解释,自去年在网络上公布上海话输入法后,虽下载次数已达20多万次,但是青年人在使用中遇到两大困难,一是对上海话的拼音不熟悉,二是对上海话词语的书写汉字不清楚。新版《上海话大词典》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用者对照这本词典可以轻松地打出上海话的字词。

  词典中还附有 《上海话900句》及其发音CD,这不但便于新上海人学习上海话,而且也能使青年上海人快速学好那些常用句子中的上海话词语写法。

  “进了校园不准说方言”不合适

  “现在很多上海小囡已经不会讲,讲不好上海话了! ”近年来,不少人担心,由于中小学、幼儿园课堂一直使用普通话教学,再过若干年,是否会出现上海话消亡的情况。在此次论坛上,多位语言专家也提出了建议。

  钱乃荣教授在会上指出,不同的语言与方言都是国家的语言资源,是构成中华民族多元博采文化的基础。他认为,一方面,应当正当开放方言空间,纠正一些过激做法,如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课外禁止说方言,进行评比。另一方面,地方电视台、电台也应当适度开放一些方言节目的空间,使当地人能经常听到相对标准和自然的方言,传承方言中的有特色的语汇。在电视台、广播中适当播送上海话的新闻和文娱节目,“如果这两点能做到,上海话就不会失传。 ”

  “使用普通话也应该看‘公域’和‘私域’,‘进了校园就不准说方言’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上海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张日培也在会上指出,要区分“公域”和“私域”,“公域”是指政府会议、课堂教学、新闻播音等场合,“私域”是指公务员之间、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交际范围,“语言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检查评估的非政府人员等,极易形成简单化的机械思维,如‘校园内应当百分之百地使用普通话’‘一般学校做不到,语言文字工作先进的学校应该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等”,在对语言政策的解读上是不全面的。

  晚报记者 李征 报道 制图 邬思蓓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