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第五次故乡行:离开越久,对故乡怀念越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金庸第五次故乡行:离开越久,对故乡怀念越深
2009年01月13日 18: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除了金庸,极少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如此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喜爱。”《金庸传》作者夏冷的这一段话,至今也没有过时。

  去年金秋时节,查良镛(即金庸先生)偕夫人查林乐怡出现在浙江海宁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是金庸自1992年以来第5次回故乡。他的故乡情,他的求学记,他的修订工程,都深深地打动了家乡父老和每一位与会学者。

  离开越久,对故乡怀念越深

  几年前,金庸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有时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9月16日他一到海宁,就关心地打听家乡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甚至一条老街的变化……看得出来,他把家乡放在心里,家乡的一切他都感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次日正好是农历八月十八,金庸夫妇来到了盐官观潮楼,与先行到达的研讨会学者们一起候潮。他拿起桌上的望远镜向远方那条白线望去,似乎望见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他当童子军在石塘边露营的情景。

  “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淹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正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金庸《书剑恩仇录》中的一段文字不觉浮现于我的眼前,正想上前请教,不知谁叫了一声“潮来了”,立即被江上的奇景所吸引,我迅速一瞥手表:1时10分,与预报的时间正相一致。

  潮有信,人更有信。从盐官回到市里,金庸一行就去了海宁一中和海宁宏达学校。这不禁使人忆起,1992年金庸第一次回乡,到母校袁花镇中心小学探望,将海宁市政府给他祖传房产的1.64万元补偿款赠给母校建立图书室;2003年又捐资数百万元,在嘉兴学院建了金庸图书馆……金庸5次回乡3次观潮,每次都要到学校看看,其关心教育、期望人才辈出后浪推前浪之意使人动容。在海宁一中,他受到夹道欢迎,整个校园就像过节一样;在宏达学校,他不仅与师生们合影,并为学校题词:“宏道宏文,达德达善。”还应宏达集团董事长沈国甫之请,为9月19日开学的上海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题词:“同施同济,猛进如潮。”

  “我的个性是,越困难越想做到。”

  2005年4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会全票通过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的提名推荐;6月中旬,金庸赴英领取由该校校监菲利普亲王亲自颁授的学位证书;10月,金庸再度去剑桥大学修读历史硕士、博士学位。金庸时年已81岁,以此高龄还重做学生,连他自己也笑称“可能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面对人们的惊讶、媒体的专访,金庸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抗战时期,我读了两个大学也没毕业;后来浙江大学找我去当院长,我自觉没有什么资格,常觉得学历不够。我的个性是,越困难越想做到。我一直仰慕剑桥大学,虽然申请的过程很困难,但一步步都克服了。”他一定要凭自己的能力,读一年硕士,再攻读博士。

  金庸的指导教授是小他15岁的麦大维,师承汉学家浦立本、崔瑞德,以隋、唐史研究闻名,曾任剑桥大学亚非学院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金庸选定的硕士论文题为《初唐皇位继承制度》,这是与他对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一直存疑分不开的。正史写李世民是受攻击一方,他则认为是李世民设下埋伏,将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杀掉,从而夺得了皇位继承权,他要为此一历史事件翻案。这两人的师徒关系有些另类。麦大维用“金庸先生”称呼这个老学生,认为他“可靠、谦虚,很少迟到早退,是个好学生”。金庸看老师麦大维颇有几分《笑傲江湖》中莫大先生的味道,拘谨中有些莫测高深。鉴于租住的房子离学校太远,金庸曾打算骑自行车上学,但被夫人查林乐怡以安全为由否决了。反倒是老师骑着自行车来金庸家上门授课。遇到记者采访,金庸常插嘴打断老师的话头,麦大维毫不介意,总是微笑着听徒弟谈笑风生。

  2007年1月,金庸以视讯接受了硕士论文口试;5月,取得剑桥大学历史硕士学位。这次来海宁参加研讨会的我国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王秋桂,是麦大维的师弟,受麦大维之托,来给金庸布置博士作业,尽管小他18岁,金庸仍以师叔视之,谦逊恭敬有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自己的文章,我主张改,多改一次总好过一次。”

  金庸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自1972年宣布封笔不写武侠小说以来,他对自己的作品修改了3次。这第3次是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完成,历时7年。他风趣地说:“就像一个胖女人减肥成功了,当然希望外头流传的是她的新照片,不想再看到旧照了。”这次海宁研讨会,自然也涉及到他的“修订工程”,金庸的回答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你把文章写完了,尽量把不好的文字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我主张改,多改一次总好过一次。主张不改的小说家我没有听说过。”他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受到与会者的赞扬。然而,对于具体作品的具体修改,在海峡两岸的金迷中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例如:新版《碧血剑》将原本专情于温青青的袁承志改为“变心”,对阿九一见钟情。新版《天龙八部》的结尾,段誉忍受不了王语嫣的任性和唠叨,劳燕两分飞。特别是新版《射雕英雄传》新加了黄药师对梅超风之间的师生恋,更引起金迷大哗。有人写文指出,集体性所形成的公共性,使得金庸笔下的人物早已脱离作品,甚至也脱离作者,成为一个个象征符号,不宜改动太多。有人专程到香港,找金庸会商,达成“金三点”共识:人物性格不变,情节尽量少改,新版旧版同时发行……总之,兴师动众,热议不断,可见金庸作品之深入人心、影响之巨。

  在9月16日海宁研讨会的开幕式上,金庸致辞道:“说研讨会不敢当,我是来做学生的。我的小说前后作了3次修改,仍然有许多缺点,请大家多多指教。”

  9月18日,研讨会因一场论武而掀起高潮。台湾佛光大学校长龚鹏程作了《金庸小说与武术》的发言,在充分肯定金庸虚实相生武术描写的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如:练法与打法不分,拳理与拳派不合,对拳理与其应用未尽深知等。他讲得兴起,竟离座比划演示起来,一会儿是太极拳,一会儿是查拳……我坐在离他3米处,不禁感受到一阵阵拳风掌影。金庸听得十分认真,他说:“听了龚先生的发言,我很受教益。但武术和武侠小说的功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有些武功按物理学的要求是不能成立的,但在武侠小说中却允许,读者也接受,属于审美的范畴。因此,我不准备按照他的意见修改,否则就不是小说了。”

  这次海宁研讨会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金庸书院奠基仪式。院址选在盐官东南,海神庙旁,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积淀,均属上乘。金庸与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任、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家炎及浙江省文联、海宁市领导一起为书院奠基,并为书院的第一棵金桂树培上了第一铲土。他高兴地说:“书院是开拓言论、研究学问、培养人才的场所,历史上有很多书院都起到了作用,如果金庸书院也起到作用,我将十分欣慰。”

  作者:龙彼德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