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何年何月,春节新民俗不再春晚一家独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论:何年何月,春节新民俗不再春晚一家独大
2009年01月20日 07:41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就要粉墨登场了。春晚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27届了,对于春晚的批评,也持续了十来年,在如此大的舆论压力下,依然能够一年年地办下来,且关注度不见降低,在电视晚会中恐怕唯有这一台。

  今年的春晚有了不少新气象,春晚剧组对节目内容不再遮着挡着捂着,就是一大进步,彩排照片和节目单早早地便在网络上流传开,也没见央视的人为此着急上火,吆喝了多年“开门办春晚”,这次才算有了那么一点开门的意思。多听听网民的意见没坏处,虽然今年也许不会带来明显的改观,但对以后春晚能够更贴近观众心意定有帮助。

  此外,今年春晚要求真唱了。前些天,关于春晚是否应该真唱还引起过一阵争论。真不理解这个问题有什么好争的?在被假唱欺骗了这么多年之后,应该允许人们宁可听有瑕疵的真唱,也不再听早就录制好的声音了;再者,台上的演员明明是在对口型,却一个个表现出无比投入感情充沛的样子,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真唱,像一个照妖镜,它让歌坛的“南郭先生”纷纷现原形,就凭这一点,也应该给2009年的春晚记上一功。

  “恨你、骂你,但又离不开你”,用这句话形容春晚再合适不过,春晚作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它的存在意义已大于它的娱乐价值。在批评潮水年复一年地倾泻到春晚身上之后,很多人已经明白,在娱乐多元和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想要让春晚恢复到以前那样的影响力,已属奢望。还有,春晚不过就是一台晚会而已,不喜欢看还有几十上百个电视频道供选择,没有必要要求春晚办得像奥运会。

  春晚26年,有人总结了26个最难忘的瞬间或片段,大致数了数,有一半和歌曲有关,而且多集中在前期,比如1983年李谷一的《乡恋》,1985年董文华的《十五的月亮》,1987年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1991年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由此不禁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现在春晚不受人待见,缺乏能表现时代特征的流行歌曲,是不是一个重要的症结所在?赵本山的小品虽然精彩,但总归不能像流行歌曲那样被广泛传唱,当春晚失去制造中国最流行的歌曲的能力,它的魅力随之下降便不可避免了。

  魅力下降,但不等于关注度降低,综观春节前后的大众娱乐,春晚是当之无愧一家独“大”,根本没有任何能与之匹敌的集体娱乐项目。作为一个新民俗,春晚已经完完全全地契合到了中国人的春节生活中。对于春晚算不算“新民俗”,一直以来也存在着争议,作家肖复兴曾撰文认为,“民俗应该是经历过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东西,应该是百姓都能够参与进去的东西……说春节晚会是民俗,这民俗也实在太容易了点儿。它才不过20多年的历史,民俗的味儿还没闻到呢。”作家冯骥才却持相反观点,“春节晚会由于顺应了年俗特点,又应急地满足了人们的过年心理,挽回了人们在文化上的失落感……如今看春节晚会已经成了十几亿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都认可的‘年文化’了。”

  春晚究竟是不是新民俗,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它有没有成为春节的保留节目——这是毋庸置疑的,二十多年春晚看下来,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收视习惯来解释,很大程度上它已经和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一样,成为沟通家人情感、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没有成为广为传播的文化话题——这是可以肯定的,从春晚筹办、遴选演员,到春晚直播、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评选,春晚话题持续长达半年,和春节密切相关的民俗,也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它有没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思维——这也无可争议,每年的春晚流行语如“你太有才了”、“为什么呢”等,在春晚结束后会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融入人们的话语系统,成为传达观点、表现情绪的载体。

  除了春晚,“贺岁大片”、“拜年短信”、“新年音乐会”等也有成为“新民俗”的趋势,但与春晚相比,这些“准新民俗”总还是摆脱不了娱乐成分、科技成分偏浓的嫌疑,或全民参与热情程度不足,因此这些“准新民俗”难以担负起春节期间满足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重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价值体系正在慢慢消解,根植于乡村的春节民俗有很多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比如祭灶、扫尘、吃灶糖等,连最普及的拜年和压岁钱也变了味,前者由短信代替,后者变成了攀比和敛财。保护传统习俗,发扬能融合传统习俗功用又能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民俗,均成当务之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仅仅拥有吃年夜饭、贴春联、发红包的老习俗和春晚这个新民俗,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民间都应该有意地为新民俗的养成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我们的节日。

  韩浩月(文化评论人)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